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博物馆应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

        作者:杨红林2024-03-14 08:12:36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杨红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征集与鉴定部主任)


          博物馆应准确提炼并展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着眼时代之变,立足中心任务,聚焦民之关切,求真务实,振奋人心。关于2024年文化工作,报告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部分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保护文物。同时要加快推进文化“走出去”,发展文化贸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一名从事文博工作的政协委员,我深感责任重大。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在新时代文化事业发展和对外文化传播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建议今后进一步开展推动以下几方面工作。

            各级各类博物馆收藏更多文物。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用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各级各类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展示、阐释中华文化代表性物证的历史文化艺术殿堂,所收藏的文物既要充分展现和见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也要致力于赓续红色血脉,收藏反映近代以来党领导人民走向伟大复兴的代表性文物遗存和实物见证,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自觉履行博物馆留存时代记忆的职责使命。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致贺信指出:“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新时代的博物馆要有敏锐的意识,进一步扩大博物馆收藏范围,以人民为中心,及时跟进收藏具有历史价值的当代物证,大力发掘现当代藏品的时代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以丰富的时代物证构建中华民族历史图景和叙事体系。

            积极参与中华文化“走出去”。我国是世界文物大国,各类文物是中华文化最直观的载体,是讲述中国故事最鲜活的媒介。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博物馆应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努力拓展文物对外交流平台,多渠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当前,文博领域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但在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方面仍存在展示内容不足、传播手段滞后、价值阐释不准等问题,与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尚不相称,在讲什么、谁来讲、怎么讲等方面急需破题。建议努力扩大文物展示范围,丰富传播主题,用更丰富的文物讲述中国故事。要敢于发声、善于沟通,以外国观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新中国的故事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故事。同时也可依托数字技术优势,创新传播手段,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创新路径。

            积极推动制定我国博物馆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数量呈现爆发性增长,2023年博物馆总数已达6565家,博物馆事业持续蓬勃发展,博物馆热空前高涨。但同时也面临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在实践得以确立、博物馆中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许多博物馆存在经费不足、博物馆管理法治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其主要原因,与国内缺乏统一的博物馆法典不无关系。建议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有关学术团体广泛参与,展开充分调研,尽快启动我国博物馆法的制定工作,为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410(s)   7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