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在品读和心赏中探究文脉密码

        作者:李亦奕2024-01-28 08:29:45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竹梅小禽图(国画) 南宋 佚名

            (2/2)王羲之观鹅图 局部(国画) 元 钱选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历时18年编纂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简称“大系”),是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重大文化工程。大系传承千年历史文脉、重现千古笔墨神韵,是中国古代绘画保护、挖掘、利用的集大成者,是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重大标志性文化成果。

          如何通过展示“大系”所收录绘画中的各类阅读形象和场景,让读书文脉通过丹青跨越时空,陶冶观者情操,启迪今人智慧,推广全民阅读理念?近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开展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主题展——‘久久为功’品读书画中的中华文脉”展览,通过深度挖掘“大系”的编纂和出版成果,从中精选表现“阅读”主题的作品,以“大系”修纂工作历程与“大系”典籍中的“阅读”为主线,邀请观众走进展厅阅“大系”、走进“大系”读中华文脉。

          展览展出作品高清打样稿、数字作品、出版物、文献等共320余件,让观众饱览笔墨定格下古人读书时的百般鲜活神态,体会历代读书风气的变迁沿革,感受阅读环境的多样丰富,理解艺术风格的发展转变,并呈现出古代不同阶层读书群体的真实样貌。同时,大量的经典品读书画图像保存着各种珍贵信息、蕴含着独特的人文价值,对揭示和阐明中华文化的载体变迁、形制演化以及阅读的风气流变、书斋环境营造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构筑阅读风雅的广阔图景

          走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品读风雅”板块,展现了古代文人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的读书状态——他们或于春山、柳堂、花下读书,或在荷塘畔、溪涧旁、松荫下捧卷——不仅全面呈现了读书之启智增慧、怡情悦性的功用,而且还原了古代文人鲜活生动的性情。

          如元代王蒙的《春山读书图》,表现的便是文人在春日山间静坐读书的状态。苏州博物馆藏宋代《消夏图》则展现出另外的情境。几位高士相聚于苑中,或坐或立,赏读画作与各色古玩珍宝。侍奉的童子,有的怀抱乐器,有的手捧文玩。左右桌几陈设繁多,冰盘、雪果、珊瑚、古铜尊彝之属满满当当,烘托出古时文人的风雅情趣。

          《秋林读书图》是明代画家项圣谟从白岳(齐云山,位于安徽省休宁县)归来后,依据游览途中所见之景与所写诗文绘成了此件作品。时值秋杪,山中巉岩飞瀑、白云红树竞秀,其间点缀野烟樵径、村落茅屋,又有樵夫担柴、牧童骑牛。画中结庐林下、捧卷而读的白衣士人,便是希冀隐于山林、怡情物外的项圣谟的化身。

          中国历史上不乏关于文士刻苦攻读的励志故事,甚至有人从中总结出了许多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如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宋代《雪窗读书图》描绘的就是文人在雪天里不畏严寒、持卷苦读的状态。这幅画虽非名家手笔,但处处显现出画家的精心构思:选取巉岩绝壁为前景,并以崖上巨柏为荫蔽,突显士人隐居读书、心无旁骛的情状;以绕堂而生的丛竹,烘托士人坚贞节义的情操。笔墨技法上,山石、柏、竹的画法各不相同,近景之细致与远景之概括形成对比,营造出雪野苍茫的意境。

          书斋承载的可读可藏的精神世界

          无论身处何地,建构一个书斋一直是古代文人安顿心灵的首选,这块心灵迁想的自由天地,逐渐凝结为中国绘画中的重要文化符号,有关书斋图绘与歌咏的作品比比皆是。

          在“书斋志趣”板块,故宫博物院藏宋代《卢鸿草堂十志图》共绘十景,草堂图居首。堂外古松苍劲挺拔,怪石嶙峋;堂内一高士盘坐,一手持卷,一手捧盏,凸显主人“读金书”“饮玉液”的风雅情境。另外九个场景,进一步诉尽隐者“乐志山林”之情状。唐代诗人、画家卢鸿首倡“草堂”绘画,引发后世画家纷纷效仿,而此图作为延续“草堂”绘画的作品,不失为后人管窥唐代隐逸与读书之风的重要窗口。

          石湖自古便是吴地(今苏州)文人的游观圣地,南宋诗人范成大曾于此建石湖别墅,自称“石湖居士”。至明代,僧人智晓于此修筑石湖草堂,并延请著名书法家王宠主持修缮工程,随后由著名画家文征明题写匾额,由蔡羽撰《石湖草堂记》。自此,石湖草堂成为苏州最负盛名的文人雅集场所之一。明代画家文伯仁所绘的《石湖草堂图》,记录的便是王宠与其门生金用(字元宾)在石湖草堂的一段往事。

          可见,书房无一定规制,却承载着阐释传统文化的多维内涵。展览通过讲述古代学林趣闻和名人名作,挖掘与传播古今书房里人、物、事的传统,借此重现古代中国“书房与艺道同研、技术与学养同修、琴棋与书画同步、文房与文心共存”的可读可藏的精神世界。

          文籍和典故中的智慧与文化

          文籍和典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以阅读为主题的展览中,策展团队在“赏心阅典”板块遴选了17件与传统经典著作和富有影响力的典故有关的作品。其中,有与富有公共教育意义的经书、史籍有关的画作,也有与经典文学名篇相关的作品,还有浪漫色彩浓郁的奇丽画作。

          故宫博物院藏《女孝经图》便是一件富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全卷人物生动,意境古雅,书画俱佳,展现出绘画“与六籍同工”的教化作用。而画中对建筑、家居、衣饰等方面的细致描绘,更使其成为一幅全方位反映古代社会风情的出色画卷。

          北宋苏轼的文章《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流芳千古,后世绘画以此为主题者颇多。宋代李嵩的《赤壁赋图》便是南宋山水册页中艺术水准非常高的一件作品。在空间如此狭小的册页中,画家以大幅面表现了波涛汹涌的长江,而将“赤壁”和人物船只压缩在极小的范围内,营造出了空间无限的感觉。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代代相传,引发无数文人墨客歌咏图赞。两宋之际的画家李唐绘有《采薇图》,此图又名《首阳高隐图》,绘孤竹国两位公子伯夷和叔齐归隐首阳山,采薇为食、誓不妥协的故事。

          花鸟草木所蕴含的哲学思考

          中国古人对花鸟草木的精妙描绘,除了作为消闲逸品怡情悦目之外,也有着深刻的哲学思考。“鉴古开新”板块的展品,即遴选了描摹精致的花鸟作品,以及部分能够展现古时社会生活习俗的人物画和风俗画。在这里,观众可以看到俨然如生的花草虫鱼、珍禽瑞兽,展现了古时的人们观察和体悟造化自然与人文风物的方式。

          如五代黄筌的《写生珍禽图》细致刻画了蝉、山雀、蚱蜢、胡蜂、太阳鸟、龟、蜜蜂等多种禽鸟、昆虫,神态各异,生动逼真,体现了画家高超的写生技艺,代表了这一时期工笔画风的最新成果,对后世花鸟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宋徽宗赵佶的《芙蓉锦鸡图》画面主体由两株芙蓉和栖落其上的一只锦鸡组成。右侧宋徽宗以独创的瘦金体题诗点明画作主旨:“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画家将儒家所推崇的道德教化深蕴于画作的雅趣之中,赋予花鸟画浓厚的人文意蕴。更值得一提的是,此作还是艺术助力科学研究的范例。2016年,中国科学家发现,画中锦鸡是对900年前雉类杂交的忠实记录,也是迄今为止关于鸟类杂交的最早记录。为此,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鸟类学期刊中,可谓古人“格物致知”与今天科学研究的交汇。

          “勘书”“校书”“耕读”“倚牛读书”“围炉观书”……本次展览呈现了贯穿古今的阅读方式。“读画”有别于“看图”,它是“品”、是“赏”,更是生命精神与情感趣味的通感与升华。在品读与心赏中,我们可回望中华民族书香传世的文脉传统,感悟历代先贤的人文理想和心灵世界,更可观照当下,推动全民阅读经典、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文脉密码”通过“品读书画”代代传承,使“文明之光”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不断弘扬。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62(s)   7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