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讲述桨声灯影里的聊城故事

        作者:孙丛丛2024-01-13 08:17:5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山东聊城是一座因运河而兴的城市。在运河畅通的年代,聊城是商贸发达的码头城市,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府之肘腋,江北一都会”。聊城段运河的开凿始于元代。据《元史·世祖纪》记载,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魏博之渠,通江淮之运,古所未有,诏赐名会通河。会通河贯穿聊城腹地,连接南北交通命脉,为这座城市输送了数百年的繁华。

          如今,在聊城东昌湖畔,坐落着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它集文物收藏、保护、研究、陈列等功能于一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和反映了运河的历史变迁及沿岸风土民情。2023年1月,该馆经改造提升后重新开放,其常设展陈“大运风华——运河文化陈列”,由历史变迁、水工科技、制度管理、城镇经济、运河风情、现当代运河6部分组成,展出文物400余件。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游览,古邗沟、鸿沟、灵渠等早期史料、图片映入眼帘,隋唐、宋金元、明清历代开凿运河、治理运河的壮举让人印象深刻。而通过场景复原或文物陈列等,在政治、军事功能外,开掘运河的经济、文化价值也得以清晰展现,观众可以从历代变迁中更深入地了解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在水工科技展厅,一幅长10余米、高约2米的《京杭运河纵剖面图》描绘了各河段的情况,其最高处位于山东济宁南旺,最低处在淮扬运河段。据介绍,明洪武年间,黄河决口常致会通河淤积。后来,朝廷采用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的建议,在汶水筑戴村坝,引汶济运,形成“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水工奇观。而在运河聊城段,最高水位落差达27.9米,为控制水流方向设置了多处船闸,因此这段运河又被称为“闸河”。展厅通过船闸模型演示了船只“梯次过闸法”的通行原理,高超的水工科技让许多游客叹为观止。

          大运河的漕运历史悠久。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内既复现了北河工部都水分司等运河事务管理机构,还以微缩景观展示了漕粮征收押运交仓的场景。此外,馆内陈列了一件单体最大的展品——元代漕船,它是根据史料记载的航船规模和发掘残船的形状进行复原的。2002年,这艘元代漕船出土于会通河聊城城区闸口北50米处,残船长17.5米、宽约4米,其底部缝隙里还发现了钉螺,成为曾经南航北运的有力佐证。

          除大量的南粮北运外,漕运的物资还包括金银铜铁、砖瓦木料、绫罗绸缎等。明清时期,随着南北交流不断加强,沿运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兴起,适应市民趣味的小说、戏剧等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博物馆展厅,利用全息影像技术打造的数字国画《东昌盛景图》,生动呈现了聊城光岳楼、山陕会馆等文化地标,再现了这座“江北都会”行栈林立、商号遍布的繁荣景象。临清的贡砖、扬州的漆器、无锡的泥人……博物馆里展陈的大运河沿线城市工艺品琳琅满目,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生动注解。而在聊城日渐兴起的众多手工业门类中,最有影响的就是临清贡砖。明代曾在临清设“工部营缮分司”督烧贡砖,数百座砖窑分布在长六七十里的运河沿岸,烧制好的临清砖装漕船北上,直抵京师,场面蔚为壮观。

          从历史光影里的物阜民丰,到现实图景中的文脉传承……博物馆里的运河故事生生不息。如今,聊城正逐步擦亮“江北水城 两河明珠”这张鲜亮的文旅名片,活化文化遗产,焕新城市风貌,让大运河“流动的文化”再谱时代新篇。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41(s)   7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