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山水画“无笔迹”学术问题探索

        作者:宋健2023-10-30 07:51:28 来源:美术报

          山水画“无笔迹”学术问题探索

          ——天然去雕饰,对“无笔迹”的认识


          中国山水画伊始,就与“天地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山水画最早因圣贤者借画寄情游于山水的精神需要而建构,山水画在圣贤者与自然山水之间承载着重要的审美需求作用,山水画家表现山水时,把追求同天地造化相统一作为山水美学的最高要求。笔者认为,一幅好的山水画画面由表现自然而来,笔墨所取代的不仅是自然物体的表象面貌,更承载其精神内涵。山水画的“天然去雕饰”,就如出水芙蓉般清雅脱俗,自然而然。

          除了毛笔本意外,“笔”在山水画中泛指用笔的技法,更代表了作画用笔时笔的力度和墨的形迹,即笔墨痕迹,可称之为“笔迹”。画家作画运用笔墨的方法、习惯及特点,形成呈现画家个人笔墨特征的“笔迹”,能隐射出画家作画时的情感情绪,足够证明个人的“笔迹”特征在一幅山水画作品中独特的承载作用力。本文阐述的“无笔迹”学术问题,与对山水画中“笔迹”存在的观念性不是相互对立的存在,不可与之相混淆。恰恰相反,在一幅好的中国山水画中,“笔迹”自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承载着“无笔迹”的自然性,画面“无笔迹”突显了“笔迹”的精妙程度,是形而下者与形而上者的相互统一。“笔迹”之外,中国山水画更重视笔墨关系,笔墨具有其自身的价值和艺术性。“无笔迹”的提出,看似对笔墨高度重视的现象相矛盾,然笔墨是技亦是道,中国山水画家在运用笔墨表现时和自然紧密结合在一起,合理而行,技进乎道,山水画“无笔迹”是达“道”的高度艺术境界。“无笔迹”与“无声之乐”是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相同审美意境的表现,同“大音希声”一样,笔墨形成“大象无形”的“无笔迹”艺术境界。“希”和“无”不意味着音律或笔墨的表现越少越好,是意在错综复杂繁简之间表现得相当的“纯粹”。

          对于自然,张彦远把“自然者”置在最高位,下以“神,妙,精,谨细”依次区分。以人的惯有思维,“谨细”一词对人的评价十分中肯,然而与对人的评价不同,作画虽有“细心收拾”一说,却以“大胆落笔”为前提,山水画的一味“谨细”只能让画面徒增刻板之弊病,精之为病而成谨细当是画匠的行为做法。唐人符载所指“物”也是自然,自然美因画家的审美需要不再存在于现实之中,理解自然的生成规律转化为内心的精神思想,创作时得心应手,笔墨所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绘画作品成为画家自身与自然相交融的情感体验。所以,画面呈现“自然性”是山水画重要的评判依据,只有得于并尽显“自然者”,才称得上“天然去雕饰”的上品之作。

          随着理学的发展,宋人把自然的“理”提升到了绘画的审美高度。自然之中,事物都具有“形”与“理”两个方面,“形”即事物显现的外在面貌;“理”即事物形成之因、内在本质。事物外在面貌易识于目,内在本质却难了于心。在表现山水时,能与自然万物之“理”相通的,是脱离于人肉身形体之外的内在精神,即人的思想境界。表现自然,要善于发现万物之“理”,领悟生命的性情。如“梅兰竹菊”,人们以其自然生长的特性,赋予具有人性的傲、幽、坚、淡的精神性质,使其脱离开自由生长的自然,富有了人的品格内涵。正是中国画家表达物像寓情于理,托物言志的情感契机,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大道精神。画家作画,要始终研究物理与画理,与“常形”不同,“理”难以被常人发现,世俗之人虽能理解却不能够表达,故而“求其理”是确定绘画表达的关键所在。气韵生动的画面意境,是画家在对自然的审美感知后,“理”和“性”在绘画上具体运用的呈现,山水画“无笔迹”的审美意境在画意上呈现“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性,就是通过描绘的对象在画面中表现自然山水,反应人的思想内在,是画家知性通理与精神达道的创造性表达。

          随着对自然的深入认识和表现手法的变化发展,宋代对笔墨的含义和要求已经赋予了它独立的审美地位。不同的山水景观使得笔墨技法不断推陈出新,适应表现出不同地区风貌的山川景象,自身具有十分纯真的特点。可见,“天然去雕饰”的旨趣在于尽显画面“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真意,借助于笔墨让画面畅神而气韵生动。“无笔迹”以其神韵之象凌驾于笔墨的“笔迹”之上,以法至道,笔法和墨法都在这一基础上生成并为之服务。中国山水画笔墨的同归神化,反映了画面“无笔迹”呈现出自然而然的高度艺术性。

          在西方思想中,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极其相似之处,从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中可以发现:山水画“无笔迹”所谓笔墨的“消失”,即是画面意境所致的“视而不见”。用笔墨描绘山水时,笔墨作为主体构成了虚拟又现实的山水画世界,对山水画而言,同“主体”和“世界”之间的关系一样,笔墨是它与画面之外得以交流的唯一关联。笔墨为表现山水画的需要而形成,品评山水画时,笔墨将自身呈现为一个消失点,离开它自身的审美价值欣赏山水画,是把笔墨的“言说”完全的表达出来,让留存的山水画更接近于自然。或言,除去画面中独立笔墨艺术性的审美,使山水画内在的艺术意蕴没有其它审美的干扰得于完全释放。回到现实当中,这是画面中由笔墨技法的高妙而使观画者忘记了“技”和“法”的存在,反映出中国山水画“无笔迹”表现形而上的真谛,“无笔迹”无疑对山水画创作及赏析品评提出了更高的艺术审美要求。


          ■宋健 (宁波市甬江职业高级中学〈宁波美术学校〉)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50(s)   7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