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如何链接艺术资源与教育需求——湖北美术馆创新馆校合作思路与路径

        作者:李亦奕2023-09-17 07:39: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可爱的家乡”公共教育项目活动现场     湖北美术馆供图


          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馆教育是全民性、多样性美育的供给者之一,也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有益补充。近年来,湖北美术馆致力于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坚持多元探索和实践,注重与学校、企业、文化机构和社会各方的合作与交流,尤其是在馆校合作上创新思路,全面激活美术馆的社会美育职能,以走进来、送出去,展教结合、实习实践等模式深入到战略性学科建设,助力校园美育教育课题的实施与建设,为学校的美术教育提供了宽阔而专业的平台和通向未来的艺术之路。

          教师节前夕,一场名为“可爱的家乡”公共教育系列项目教研会在湖北美术馆举办。教研会以美术馆与美术教育、馆校合作赋能社会美育为议题,邀请美术教育领域专家和40余所学校百余位教师共话美术馆公共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聚焦区域资源 涵养人文情怀

          据了解,“可爱的家乡”公共教育系列项目是湖北美术馆策划推出的地域文化主题美育课堂,持续性地输送至湖北各地中小学,并以创作指导、教研座谈等形式为师生提供美育教学资源。围绕湖北美术馆重点藏品资源策划推出的10个极具湖北地域文化特色的主题课程,由艺术学、教育学、历史学等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精心打磨,希望引导学生养成自我学习和探究的方式,同时注重构建学生的多元感知,让他们可以跳出标准答案的禁锢,形成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比如,在“‘桥’见江城”——水彩美育课程中,学生们畅谈观赏长江大桥的经历与感受并动手体验创作;“码头奇缘”——拼贴美育课程则是从一本日记本开始叙述,回望19世纪60年代武汉江汉关码头的繁华景象,让学生们将自己对码头的印象重现、重组并表达出来;在“遇见知音”——雕塑美育课程中,孩子们解锁了三种观看事物的方式,不同的媒介、不同的距离、不同的角度都会带来新的可能,学生们的发问讨论,正是他们打开新视角和新思考的最佳印证。

          不同于学校的美术课堂,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体验和互动,并且结合美术馆的自身特点发挥藏品优势,让学生通过对各种材料的体验,吸收不同学科的知识。据湖北美术馆公教部主任雷雅婷介绍,在“可爱的家乡”主题课程成功输出后,美术馆又集结各地师生结合各地区文化特色以“可爱的家乡”为主题共同创作大尺寸绘画作品。今年“六一”,这些师生作品在湖北美术馆进行了为期20天的成果展示,参观人数超12万。展览现场,山水交融的长江文明、源远流长的荆楚风韵、带着人间烟火气的湖北风貌在师生笔下一一呈现,一幅幅色彩绚丽、充满想象力的画作展现了不同的家乡故事与情怀,体现了丰富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智慧。为了增加观展的互动性、体验性,馆方还设计了观众的互动环节,通过手绘互动卡的形式,让参观者在观展之余留下自己的家乡故事。

          事实上,湖北美术馆在建立之初就明确了公共教育理念,即以人为本,观众至上;以普及为本,服务为先;贴近本土,贴近生活,贴近大众。在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看来,“可爱的家乡”公共教育系列项目正是践行了这一理念,一方面以美术馆公共教育赋能社会美育,以此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助推艺术教育和公共领域融合发展,助力馆校合作和谐共进。同时通过普及艺术精神,促进青少年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以小见大,将家乡的美好河山,以少年儿童独特视角的绘画形式集中呈现,以美为媒,启智润心。


          形成文化合力 服务更多目标人群

          除了助力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项目,湖北美术馆还推出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公共教育项目,如“今日中国画——湖北高校三人组论辩”活动,即是将不同学术背景的大学生组成辩论团队,围绕当代艺术进行多角度、跨学科的分析探讨,将当下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家对社会、历史、政治、人文等多方面的观念和思考,通过开放式的辩论形式传达给观众,引发思考、产生共鸣。

          湖北漆艺三年展是湖北美术馆自主策划推出的品牌展览项目,大漆美育课堂也是湖北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特色项目。从单一的美感经验转向多元而深入的艺术体验,10余年间,湖北美术馆的大漆艺术课堂不间断地走进校园、企业、乡村,让更多的人真正认识、了解大漆这门传统艺术。雷雅婷表示:“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深深感觉到公共教育需要在参观前的准备和参观后的回顾两个阶段给予观众和参与者足够的支持,通过提供教育产品和学习服务,来引导目标观众,激发更多潜在观众的参与,尤其是针对以家庭为单位这样的观众群和以学校为单位的团体学习,提供参观前、中、后三个阶段一以贯之的学习系统,能够使美术馆的学习教育活动发挥最大的延展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美术馆近年来打造了一支学习型的志愿者团队,并且实现了“全龄化”构建,这支兼顾专业和多能的社会文化力量活跃在美术馆各个现场和角落,并在馆校合作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湖北美术馆的一名文化志愿者,邓惠畅分享了自己的教学体会:“美术馆的课程与学校的美术课程不同,没有特别的规定或限制,只有从艺术作品延伸出艺术故事,来引导学生学会艺术创作的方法。因此课要上得有趣,让学生真正地在玩中学美,以美为媒,激发学生兴趣与美育熏陶是我授课的原则。”


          结合新课标 拓展更广阔美育空间

          秉持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美育课程目标,北京美术特级教师侯令对博物馆、美术馆的教育课程与教学提出几点建议:一是与贯彻落实新课标的工作结合起来;二是提升教师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三是将欣赏放在艺术实践的首位,上好欣赏课;四是根据课程的四要素(目标、内容、结构、评价),备好课、上好课,克服随意性。

          湖北美术学院原院长、教授徐勇民认为,只有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不断拓展青少年美育空间,才能让美术资源得到充分的释放。“美术馆有没有可能转换为另外一种空间形式,比如在城市中的社区以更多样化的形式开展美育的普及。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把美术馆的空间扩大到社会各个角落,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徐勇民说。

          武汉市教育科学院教师蔡颖莹也提出:“希望美术馆能够提供给老师和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和展示空间。在指导策略上,我们迫切希望美术馆能够提供资源和路径,让老师和学生经历像艺术家一样的创作学习过程,因为这是课堂教学和书本学习所欠缺的。”

          如果说展览是美术馆发挥社会美育职能的基本途径,那么公共教育则是美术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教育机构的初心,美术馆的使命显然不仅限于收藏,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大众的审美品位。对于馆校合作而言,从学校到美术馆,再由美术馆回到学校,美育就是在这样的流转中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美育不仅是教授学生们画画的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美育教育让学生获得美的眼光,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在教学相长中诠释美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74(s)   7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