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信号

        作者:赵天宁2023-09-04 08:37:41 来源:美术报

          成都市美术馆展览现场

            ◇改进管理模式、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

            ◇调整放票规则,强化馆际交流

            ◇依托数字化传播形式,拓宽线上体验

            定好闹铃,却发现门票秒光;守在门口,入馆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展厅内外,游人如织熙熙攘攘。这个夏天,笔者和许多人一样,感受到了大众对博物馆的热情,同时也苦恼于门票难约、看展不易。随着“博物馆热”不断升温,前不久,多地博物馆打破惯例,先后宣布在一定期限内取消“周一闭馆”,或采用延长开放时间、推出夜场等措施,积极回应公众需求,释放出了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信号。

            博物馆逢“周一闭馆”是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做法。在全球范围内,除大英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少数博物馆一周七天无休,许多博物馆选择在观众较少的周一闭馆。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便已实行“周一闭馆”,目前绝大多数博物馆都遵循这一惯例,以便保护文物展品、维护设施设备,同时利用这一天进行例行相关检修和展陈布置。但随着社会发展,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叠加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周一闭馆”的不足逐渐显现——不仅影响人们的参观热情,更突显出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供需错位”。从这个角度来说,多家博物馆选择“周一不闭馆”,既是对“博物馆热”的重视和回应,也意味着博物馆以此为契机,突破陈规限制,开始主动转变思路,探索供给端创新,持续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力度。

            需求牵引供给,井喷式的“博物馆热”突显了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渐浓厚的兴趣,折射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事关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热门博物馆取消“周一闭馆”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现实需求之外,政策的导向性推动博物馆不断加大供给力度、提升服务水平。毫无疑问,优化公共文化供给和服务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依托中国博物馆协会,“新时代博物馆管理”“博物馆集群的高质量发展”等论坛和研讨会相继召开,为创新博物馆发展理念和机制凝智聚力。美术界亦主动作为,日前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馆工作委员会成立,在优化资源配置、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探索解决地域文化资源差距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些积极信号,对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而言,意义尤为重要。

            天时地利人和齐备,博物馆这所“大学校”如何作为?当务之急是通过调整开放时间和预约量、改进管理模式、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等方式扩大供给量。如实行延时或夜间开放、分类(分区域)错时闭馆、特定时期取消闭馆,调整放票规则,强化馆际交流,推动东西部地区文物资源优化配置,盘活中小博物馆等;其次,依托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丰富文化传播形式,将博物馆打造成公共文化新阵地。如引进AR、VR等新技术,建设智慧博物馆,打造虚拟展厅、互动工坊等线上、线下产品与场景,提供沉浸式、互动性、趣味性体验。同时借文旅产业东风,开发个性化文创产品。借助社交媒体宣传传播优秀文化资源;通过丰富的形式将观众引进去,更要用优质的内容将人们留下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归根结底是要增加优质文化内容供给。这就需要博物馆强化对文物藏品的学术研究和梳理,深入挖掘阐释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更新策展理念,提高展示利用水平,规范讲解服务,强化正向引导、提升,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特色研学,使博物馆成为以文育人的新窗口。只有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才能将“热度”转化为人们了解文物历史、爱上传统文化的“态度”。

            (作者供职于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55(s)   7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