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包装设计色彩的通感转译

        作者:杨希楠2023-06-26 07:35:00 来源:中国文化报

          重视、发展、创新包装中的色彩设计在现代商业社会十分必要。包装的色彩不仅能够定义商品属性、传递商品信息,好的色彩搭配还能够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提升商品的附加价值。色彩所处的环境和服务对象不同,其通感传达内容也不同。通过观察包装色彩,再结合多重因素后产生的通感转译结论,具有规律性、普遍性、可认知性。该结论有助于指导包装设计色彩的正确选用,进一步提升包装色彩的功能价值与情感价值。


          包装色彩的通感体验层次


          通感体验的三个层次分别是移觉式通感、混觉式通感和心觉式通感。其体验复杂程度自下而上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是由对事物的“基础感知”逐渐升华至“精神思想”层面的感受。

          “通感”最初作为语言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方法,也称作“联觉”或“移觉”。人有视、听、嗅、味、触五感,人在描述事物时,会以一种感知代替另一种感知,感知之间互相沟通、交错,有前后紧密的关联性与一致性,进而达到通感的状态。《论语·述而》中记载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便与通感有关。因孔子在齐闻《韶》后,被韶乐的“形式美”与“内容善”深深触动,拿肉的滋味与之媲美,甚至肉香都不及韶乐之美。1962年,钱钟书在《文学评论》上发表《通感》一文,标志着通感及其理论在国内学术界正式形成,并首次将“通感”划分到文艺学与语言学的共有范畴内。起初,通感在我国还属于心理学或语言学上的术语,后才被借用到艺术学中。而进入我国设计学的讨论范畴更晚,直至21世纪后才受到广泛研究与重视,并逐渐围绕通感理论产生了设计相关的分析与研究方法。

          通感设计方法的认知体系是以减少干扰与损耗为核心,以产出更符合用户预期的设计为目的。在设计学领域中,研究通感与联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人本价值。围绕设计产品研究通感,实则是在研究人与设计、人与产品之间的多重联结与相互沟通的问题。研究如何通过设计,增强和改善人与产品之间的“执行与反馈”机制,让沟通更加顺畅、反馈更加清晰、交互舒适合理。通过研究通感,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利用人的感觉来优化设计、创新设计;另一方面,利用通感的特性“干涉”设计的诸多环节,可以主动引导设计风向,培养用户。

          (一)移觉式通感

          移觉式通感是建立在“感官+感官”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通过表象叠加的方式达成的感官体验。在移觉式通感体验层面,感觉能够从一个感官传到另一个感官,是一种未经加工的理性认知体验。通过包装设计色彩产生的通感体验,往往首先由视觉引发,再在视觉的基础上引发出触觉、听觉、嗅觉、味觉体验。即是由视觉引发触觉联想,多种知觉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感受。

          (二)混觉式通感

          混觉式通感是建立在“感官+联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通过意象互通的方式达成的感官体验。各个感官之间不是孤立的,其中一个感官可作为主导,其他感官作为辅助,可以共同工作、产生共鸣。混觉式通感引发“想象与联想”,“想象与联想”又衍生出“通感意象”。我们能够从日常生活常见的商品包装案例中进行捕捉。例如,为何不同颜色的咖啡饮料包装会给人带来口味不同的印象?为何多数人认为红色瓶身的咖啡饮料相较于白色瓶身咖啡因的含量更高?由于人们受到以往的色彩经验而形成对色彩的潜意识知觉,并将这种知觉注入对包装色彩的理解上,即是由视觉引发对色彩的联想,两者结合产生的混觉式通感体验。这也正是为什么要将咖啡饮料包装设计成多种颜色的缘由。

          (三)心觉式通感

          心觉式通感是以“意象+情感”为基础,通过感官挪移的方式获得感官体验。心觉式通感更具主观性与抽象性。心觉与五感并列,可将五感完成心觉转化,是通感体验的最高层次。例如,日本一家豆腐专卖店采用白色纯棉包袱布作为豆腐的包装,白色棉布带来的天然、亚光、柔软的视觉观感,更容易使人联想到豆腐白嫩且绵密的外观和质地。


          包装色彩实现通感转译的触发条件


          通感需要一定的触发条件才能顺利完成转译工作。通感转译是一个组织、解释、还原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展现一个可实现的人类与设计之间从感官感知到情感互动的综合体验。包装设计的色彩只有完成了通感转译,才能实现其功能价值和情感价值。包装色彩实现通感转译的触发条件,主要通过视觉媒介,同时综合产品、空间以及服务等客观要素来实现。


          包装色彩的通感转译形式分类


          现代平面设计大师郝伯特·拜耶曾提到,“设计师是站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存在”,设计“应该分析大众心理……找到一条同时满足有效设计与卖得好的设计这两者能够合为一体的道路”。包装色彩的不同的通感转译形式,能够综合设计出各具长处的特色包装,最大限度地迎合使用者与消费者的需要。

          (一)有“重量”的颜色

          色彩往往能够以最自然的姿态打动人心。颜色给人带来的心理影响可大致总结为以下两类:一类是具有能够通过利用人的心理作用,从而控制人的行动。例如,即使人身处室温相同的房间,如果房间内被暖色系包裹,人也会觉得温暖;反之,在被冷色调的房间内就会觉得寒冷。另一类是人的情绪与感觉能够通过颜色的诉说性引起共鸣。在社会活动中,如何能够有效地利用颜色充分发挥色彩作用,至少需要符合以上两类功用中的一种,或者两类都具备但有所侧重。

          亮色和浅色,在视觉上具有减轻重量的作用。这种由视觉色彩引起的感受,属于第二层混觉式通感转译,即通过“感官+联想”的表象叠加产生的通感体验。在同等重量、同等体积的情况下,白色给人的感觉更轻,而黑色给人以沉重之感。例如,大小、重量相同的黑、白两个箱子,不仅从外观上看黑色比白色更厚重,在实际拿取时黑色箱子似乎也感觉更沉。

          (二)有“味道”的颜色

          由视觉色彩引发的味觉感,是在视觉感官的基础上通过对色彩的联想,令“意”与“象”产生互通的混觉式通感体验。这种通感转译方法没有完全固定、统一的转译结论,它更多是一种探索体验过程,是客观与主观共同作用的产物。

          在商品种类与外观设计形式极为丰富的时代,有着类似包装形态和颜色的商品很多,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当消费者在众多商品中进行选择时,颜色便成为“无意识”推动消费者选择与购买行为的一个重要条件,甚至直接左右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正因如此,很多企业才会特别重视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商品企划。在经过了有针对性的“商品设计—消费者”之间关系的调查之后,才会着手展开商品外观的设计与生产。

          (三)有“质感”的颜色

          纯色设计与有图案的设计相比,前者更加具有社会性。这里所谓的社会性是一种公共的、通用的属性。大面积的、纯粹的色彩语言,要比文字、图案传递出的信息的辨识度更高,容易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某种角度讲,纯色也是最国际化的颜色。但是,由于纯色在色彩搭配以及形式表达上的局限性,建构在色彩本身、由视觉引发的联想便也受到局限。因此,设计者不得不思考如何进一步转译色彩语言,拓展色彩传递出的信息的维度。在此基础上,由色彩引起的通感的最高层次——“心觉式通感”应运而生。心觉式通感是建立在混觉式通感和移觉式通感的基础上产生的感觉挪移。包装的色彩传达出的并不单纯只是表象信息,还兼具一种抽象的意象。观者再赋予意象以情感,进而引起与包装、商品之间的共鸣,此时包装的色彩更具符号价值。

          结语

          通过对包装色彩设计的通感转译问题进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视觉表象之下的色彩实则蕴藏着层次丰富的信息。在各种色彩搭配下的商品包装与消费者产生的交互场景中,色彩拥有了通感转译功能,并带给消费者层层深入的通感体验。因此,今后对商品包装进行设计,我们应充分总结并利用在消费者通感体验过程中产生的消费审美偏好,以更好地指导各式商品包装的色彩选择。

          (杨希楠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与当代艺术研究。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设计美学研究”子课题“设计美学本体论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ZD23)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47(s)   7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