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人文地理学”视角下的重庆美术

        作者:秋兮2023-05-15 07:58:3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墨笔山水条(国画) 33.5×104厘米

          1932年 黄宾虹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1937年至1949年,重庆为中国美术发展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并构成了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重要部分。为梳理与呈现“中国现代美术的重庆时期”,“星汉灿烂:中国现代美术在重庆(1937—1949)”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首展后,日前巡展至北京今日美术馆。正如徐悲鸿纪念馆副研究员、本次展览总策划徐骥所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这次展览主标题‘星汉灿烂’的出处。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政治舞台,会聚了一大批美术界的名家大师。展览将民族危亡时期下的艺术家们与抗战相关的作品,以及美术教育相关的贡献进行了一次完整、系统的梳理。”


          现代美术与重庆

          抗战时期,徐悲鸿在重庆开始了中国画改良实践;林风眠开启了“青衣女子”“风景式风眠体”山水;受巴山蜀水的启发,傅抱石发明了“抱石皴”;叶浅予、李可染重庆时期的作品“新文人画”气息浓郁;而张大千、孙宗慰、王子云、常书鸿等,从重庆出发奔赴敦煌……重庆还汇聚了当时中国绝大部分美术学校,举办了诸多反响巨大的展览,开办了众多影响广泛的报纸刊物,创办了多个旗帜鲜明的社团协会。因此,此次展览展出了30余位美术大家的111件与重庆相关的精品力作,包括齐白石的《花鸟屏一堂》、黄宾虹《墨笔山水条》、徐悲鸿的《十二生肖》、林风眠的《临山而居》、沈福文的《金鱼》、李斛的《三峡夜航》等作品,涉及少数民族、风景、静物、风俗、肖像、动物等主题,鲜活呈现了重庆的风土人情。

          展览总策划、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表示,尽管抗战时期的美术研究已十分丰富,但迄今为止学界还没有将“中国现代美术的重庆时期”作为一个美术史现象或专题研究提上日程,而战时重庆美术的整体面貌也没有以展览及出版的方式综合呈现过,因此本次展览从1937年至1949年这一特定时间段和特定地域切入,进一步激发“人文地理学”视角下关于重庆美术、关于中国现代美术史的更多认知。

          此次展览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理论出版部主任红梅分享了其策展理念:“作为艺术史研究者和策展人,我希望给民国时期美术研究以新的面貌和新的生命,概括地说,我们是在呈现一个现代美术的‘重庆时期’。同时,希望通过展览加强对我国历史文化形象的塑造,展现三峡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码头文化等巴渝风物与人情,让参观者感受城市的文化厚度与深度,为当下重庆文旅事业的发展推波助澜。”


          全面勾勒多维艺术生态

          “名师云集(凤凰涅槃):中国现代美术先驱在重庆”板块重点梳理和展出名师大家在重庆的创作状态和成果,以作品和本土发生联动,呈现艺术家作品中对于重庆风土人情的表现,以此凸显重庆阶段在艺术家创作脉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名校汇聚(保存火种):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在重庆”板块重点呈现内迁和新建的7所美术学校(研究机构)在重庆时期办学的状况,梳理战时重庆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教学中对师资力量的保存、美术人才的培养方面等作出的积极贡献;“展刊连台:中国现代美术传播在重庆”板块呈现战时重庆举办的各类美术展览、美术报刊杂志和美术社团,全面地勾勒出重庆的文化艺术生态。

          值得关注的是,“艺术地图:中国现代美术的重庆叙事”板块从“艺术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切入,以重庆地貌为载体,运用GIS系统,展现美术学校校址、艺术家在渝创作地点、艺术展览举办地点、艺术刊物创刊地、艺术团队的分布与汇集,对历史文献资料进行整合,形成了可视化的艺术地图。彼时办展览的夫子池和傅抱石笔下的金刚坡、徐悲鸿筹建中国美术学院的江北磐溪、画家聚集的磁器口凤凰山等一一在目。据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董虹霞介绍,展览团队在梳理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中国现代美术风格的形成和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展览因此引入了新艺术史观念下“艺术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把美术史文献中的点空间化,绘制了战时重庆的“艺术地图”。

          与此同时,此次巡展还开展专题艺术对谈、公共导览等系列学术活动,运用数字化视觉展陈技术,全景式地再现重庆的历史文脉和艺术景观,以期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重庆这座城市的文化厚度和深度,打造城市间跨区域美术与文旅的深度合作模式;另外,此次展览不仅展出了大量私人藏品,同时集中展示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及王琦美术博物馆的馆藏精品,致力于进一步深化馆际交流,让美术馆藏品“活起来”,推动美术馆事业与社会美育服务品质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手段丰富展览体验

          除了可以近距离观看名家名作,在展陈方式上,本次展览打破单一作品呈现方式,“我们引入数字技术,结合艺术与科技,对文献、作品、信息等进行数字化创新展示,结合展陈空间,增加观众互动和参与的区域和板块。通过交互屏幕,以重庆艺术地图为依托,对艺术作品和研究进行科技转化,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和文化之旅。”在谈到本次活动的亮点时董虹霞表示。

          展厅流畅的空间布局也增强了观众的沉浸式体验,结合美术馆空间结构,展览将四个主题板块进行了流畅衔接,同时利用色彩突出作品的层次。墙面设计了折叠造型,配合文献的展示,使得画面与文字相辅相成,增强空间的丰富性与体验性。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51(s)   7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