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涵养人民情怀——徐悲鸿笔下的劳动人民

        作者:与兴2023-04-16 08:24:15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巴人汲水图(国画) 1938年 徐悲鸿

            (2/2)九州无事乐耕耘(国画) 1951年 徐悲鸿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作为20世纪中国伟大的艺术先驱和开风气者,徐悲鸿始终秉持与民族同步、与时代相融、与人民共鸣的艺术理念,深刻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用热忱的画笔描绘贫苦百姓的勤恳劳作,以深深的敬爱与感激之情为战斗英雄造像,以“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劳动模范。

          近日,一场名为“为人民造像——徐悲鸿笔下的劳动人民”的展览在重庆徐悲鸿美术馆开展。从“汲登百丈路迢迢”的巴人,到“临清流而洗衣”的勤劳妇女,从在各条战线上作出重要贡献的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到1951年山东水利工程中的农民工群像……通过徐悲鸿“为人民造像”绘作的《毛主席在人民中》《渔夫》《慰劳》《海军战士》《战斗英雄》等35幅经典作品,全面梳理了徐悲鸿反映人民生活、歌颂人民英雄、弘扬民族精神的艺术创作,充分发挥了其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重要作用。

          徐悲鸿在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成立时写下了中央美术学院成立献辞,在献辞中,徐悲鸿简要概括了中国美术对世界美术的贡献和当前发展面临的任务,号召文艺工作者响应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二为”方针,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并号召大家既要继承祖先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汲取世界艺术之长,迎接崭新的时代,创造出大众的、科学的、民族的优秀艺术。这份徐悲鸿亲笔所书的献辞阐述了他对于艺术创作方向和创作动机的思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放在今日仍然具有高屋建瓴般的指导意义。徐悲鸿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的引领,为刚刚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带来了全新的创作风气,伴随着新中国建设的不断开展,美院师生也掀起了为劳动人民造像、歌颂奉献者的创作高潮。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徐悲鸿怀着激动的心情思考创作一幅大型油画来纪念这一伟大时刻,于是,他以1949年党中央由西柏坡迁至北平为背景创作了一幅大型油画作品——《毛主席在人民中》,通过此次展览展出的这幅油画作品的小稿便可见一斑。画面表现的场景是,1949年3月,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党中央由西柏坡迁至北平(今北京),专机降落北平西苑机场,进行了阅兵仪式,并接见了北平的各界代表。徐悲鸿抓住了毛主席走到人民群众中接受欢迎这一幕,寓意中国共产党是在人民拥护下取得胜利、建立人民政权的。为了表现主席的神态,徐悲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画稿绘制,而画中群众的形象多以徐悲鸿在美院的同事和学生为原型。徐悲鸿一直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并且沿袭了法国学院派的创作传统,每一张油画都会创作很多小稿,包括素描和油画稿,反复推敲人物动态、画面布局、光影分布等创作因素,而且画中人物大都有真实人物模特参考,如此作品才更具真实度和生命力。

          为歌颂劳动者,赞美最纯真的人性品质,徐悲鸿在创作上花费了大量心血,曾创作数幅人物画巨作,现在看来,这些画作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

          《慰劳》这幅油画作品表现的是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场景,百姓杀猪宰牛慰劳解放军战士,相信这是徐悲鸿在听到无数动人的军民抗战故事后深有感触,策划的一幅巨制的油画稿,虽是小稿,但画中人物表现亦是充分完整,画中男女老幼欢欣鼓舞,如同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战士,正是党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体现,这幅画作成为那个时代特有的富含精神动力的文艺作品。

          1937年,徐悲鸿随国立中央大学从南京迁至重庆,执教中央大学艺术系,直到1942年创建中国美术学院筹备处,可以说,这是他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5年。他以振聋发聩之声,倡导画家要以人为本,描绘现实生活,改变泥古不化、千山一面的中国画颓势。他身体力行,绘制了许多锐意革新的杰作,如《巴人汲水图》《巴之贫妇》《会师东京》《群奔》等等。

          其中,《巴人汲水图》更是被誉为徐悲鸿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代表作。画家以其高度概括的手法,将巴人传统汲水的宏大场面分解为舀水、让路、登高前行3个段落,精心绘制了多幅草稿,描绘了男女老幼共7个人物。画面最下方的男子,仅穿着一条黑色短裤,匍匐着前身,右手紧握着一只巨大的木桶提梁,从湍急的嘉陵江水中,迅捷而熟练地舀水。旁边一衣着褴缕的赤足妇女,正把舀满的水桶吃力地提到岸边。在中景上一位头缠汗巾、赤臂裸腿的男子,弓着身体,肩负着重担,努力地攀登着陡立而漫漫的石梯。与他呼应的是一位身穿长衫,把前摆挽在腰间,肩挑空担的青年男子,他正身体微侧,谦恭地站立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以同情与怜悯的目光凝视着吃力攀登的挑夫。图画的上方,绘制了3位已攀至江岸顶端的挑夫,他们爬完了艰险的陡梯,开始迈开大步,比较轻松地急行。画面段落之间,由江岸的岩石和层层的石阶连接、贯通,呈 “之”字形排开,使画面错落有致。徐悲鸿有意拉大了第二个画面与第三个画面的距离,为了使江岸的陡峭更为突出。画上的题诗:“忍看巴人惯担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诗文更是满含着徐悲鸿对劳动人民的钦敬与同情,这种隽永深长的画外之意,发人深思。

          《船夫》也是徐悲鸿描绘劳动场面的一幅巨作,运用西方古希腊雕塑般的裸体表现人的力量感和运动感,结合了传统东方水墨的晕染表现背景的山水田园,近处枝叶与人的穿插形成空间关系,让这一场景既有运动感又有一种宁静致远的美妙。与此同时,画家用现实主义的精神对船上晾晒的衣物、饮水用的器具等加以细致描绘,如实地反映出漓江上船家的真实生活。运用中国画的材质和笔法来表现裸体人物,而在人体动势的表现上尤显该件作品的艺术价值,画中人物如此大的动作,在徐悲鸿以前的国画人物画中是少有的,体现出他对欧洲艺术风格的吸收。

          《九州无事乐耕耘》是徐悲鸿晚年最重要的代表作,它是一幅表现农耕题材的作品。这种将人与动物相结合创作的宏幅巨制在徐悲鸿的创作中也是极为少见的。画中牛与三个人依次渐远渐小,取用西画中焦点透视的原则,使视觉焦点集中在农耕场景上。农民和牛均以写实手法描绘,造型准确而生动,又有灵活多变的笔墨,不失为一幅结合中西画法精髓的写实主义佳作。徐悲鸿在作品中非常巧妙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描绘出祖国前线与后方的同心协力,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的动人场面。

          1950年9月25日至10月2日,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召开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同一会场同时举行。会议期间,徐悲鸿邀请了部分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到中央美院,全体师生为英模画像、塑像。徐悲鸿在很短时间内为几人写生后,投入大量的时间创作了完整的素描像和油画像,可见他被英模的事迹深深感动,对这些英模满怀无限崇拜和敬仰。

          徐悲鸿也被新中国建设者如火如荼的热情感动着,他两次赴山东水利工地,被工人的奉献精神和工作激情打动和鼓舞,他在水利工地曾致夫人廖静文函:“……吾热爱生活,热爱勤劳智慧的人民,这里热气腾腾,用龙腾虎跃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请不要担心我的身体,……现在我怀着强烈的创作欲望,正在构思一幅新的《愚公移山——导沂水利工程的万分之一》,并为此抓紧写生。”随着1953年徐悲鸿去世,这一伟大宏图终未能实现,但是这批作品、这些人物、这些光辉事迹终将随着他的作品流芳千古。

          一位艺术大师,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心怀崇敬,浓墨重彩地记录人民、塑造人民,让人民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雕塑者。”徐悲鸿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这一艺术理念贯穿他艺术创作始终,并在他为人创作和教书育人中不断传承和发展。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56(s)   7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