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我国陶瓷文化对外传播的翻译策略

        作者:李君2022-11-29 08:01:13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中国在世界上是因瓷闻名的国度,也是盛产陶瓷的国度与孕育陶瓷工匠的国度。上下五千年文明在广博的华夏大地上孕育出多种多样的瓷器、陶瓷材料及工艺,源远流长的传统与审美、深厚的华夏文化内蕴在陶瓷中凝聚精髓,通过陶瓷与陶瓷文化走向世界。在中国文物陶瓷文化日益发展的当下,无论是陶瓷考古中发现的文物、进行的历史研究,还是在工艺美术研究中发现的陶瓷新材料、新工艺,以及由此带来的陶瓷科研、生产、设计等问题越来越多;在中国陶瓷文化蓬勃发展并与世界交流日益广泛的当下,广大从事陶瓷工业的从业者与陶瓷文化的爱好者,都迫切需要与中国陶瓷相关的翻译工作配合和支持。

          直译及直译加注策略

          在陶瓷文化传播中,对陶瓷技术中制作流程、工艺特点、材料、科技等方面的描述一定要准确真实,才能促进世界陶瓷产业的共同发展。这些陶瓷工艺上的物理特性具有技术流程上的固定性和规范性,因此要求翻译必须准确客观,在翻译时一定要遵循保持其基本含义、让译文意义清晰明了的原则。因此,采用具有客观性、一致性、准确性的直译法是陶瓷翻译的首选译法。例如,对于瓷器或瓷窑名称的翻译中,要结合瓷器本身的产地、特性进行通用的直译。如果是以其产地命名的瓷器或瓷窑,便采用将其产地音译作为冠名修饰的直译方法。例如宋代的“五大名窑”在翻译时依次翻译为汝窑“Ruyao kiln”、官窑“Guanyao kiln”、哥窑“Geyao kiln”、钧窑“Junyao kiln”、定窑“Dingyao kiln”;近现代一些知名瓷窑也遵循这一基本译法,比如将龙泉窑译为“Longquan kiln”,将景德镇瓷译为“Jingdezhen porcelain”,将醴陵陶瓷译为“Liling porcelain”等。一些知名瓷器在采用直译法时也会根据音译与意译的不同采用不同译法。例如景德镇著名的“青花瓷”,有的学者采用音译“Qinghua porcelain”,也有的学者采用意译“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前者能在近年来的海外中华文化热潮中迅速将它与青花瓷元素的礼服、装饰、音乐等联系起来;而后者能在意义上更加直观地传达出瓷器的两种主要色彩,整体而言各有千秋。除此以外,一些陶瓷行业的习语也采用直译法,例如高岭土译为“kaolin clay”、斗彩译为“doucai”等。

          在采用直译法保证译文意义完整客观的基础上,对于一部分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或在一定语境下具有特殊意义的陶瓷术语,也可以采用直译加注法。例如在翻译景德镇的“太平窑”时,这里的“太平”在汉语中包含双关意义。传说中太平天国军队驻扎景德镇时与从事制瓷业的百姓交谈,听到百姓感慨清军毁去了其祖辈赖以为生的瓷窑而痛心不已,当下便就地捡了些渣饼子、窑砖,砌起“窑”来表达对太平盛世的希望与怀念,后来这种“太平窑”便具有了典故与百姓美好向往的双重属性。在对其进行翻译时,可以将“太平窑”直译为“Taiping kiln”,并加注“a famous kiln in the history of Jingdezhen named for its meaning of peace(Taiping)”等。这样在直译基础上加注的方式可以将经济文化、历史政治、地理特征、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因素综合纳入考虑的范围,使文献翻译突出中国陶瓷的文化艺术底蕴,同时具有准确性和权威性。

          意译及意译加注策略

          如上文所说,除清晰传达源语言基本意义的基本要求之外,陶瓷文化对外翻译时还要达到相应的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要求,用简明易懂且内蕴深刻的英语对应语让各国友人对中国陶瓷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提升中国陶瓷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文化影响力。在这一要求下,陶瓷文化的对外翻译还可以采用意译法。对于译入语中能找到对应词的术语,可以秉持简明扼要的原则进行翻译。例如在翻译陶瓷釉料时,将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影青”色译为“shadowy blue”(影子般的青蓝),或“light-blue”(一抹淡蓝),红如桃花与豇豆的“美人醉”译为“beauty’s flush”(美人的红晕),“汁水莹厚如堆脂,光莹如美玉”的温润白色译为“sweet white”。由于陶瓷的历史、制作工艺等都有着相应的知识背景,因此,译者在采用意译法时还应掌握一定的陶瓷历史文化基本知识和工艺流程知识。例如,将强调胎体薄而透的“薄胎瓷”译为“eggshell porcelain”(像蛋壳一样的瓷器)。“eggshell”(蛋壳)一词在表达薄胎瓷的“薄”时生动传神,能让其他语境下的文化接受者瞬间明白“薄胎瓷”的含义。这样的翻译方式既采用了外国文化接受者易于心领神会的方式,又能在生动的描述中让他们对深厚的中国陶瓷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意译法在简要的言语无法穷尽原本的意义时,也可以采用意译加注解的形式对未能完全表达其内蕴,或接受者可能存疑的内容加以补充说明,达到准确生动的效果。例如,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的“颜色釉瓷”,这种瓷器颜色五彩缤纷、变化无穷,很难在简洁的意译中达到信、达、雅的效果。因此,有的学者以意译加注法将其译为“color-glazed porcelain,glazed with kinds of metal oxides and shows a certain color after firing”(彩釉瓷是用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上釉,烧制后呈现出一定的颜色)。这样的翻译通过对颜色釉烧制方法的补充,令接受者能对“颜色釉瓷”五彩缤纷的特性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翻译“绿釉贴花凤首壶”时,有的译者采用意译形式加注译为“green-glazed pot with applique-shaped like a phoenix head”。这一器物上部有一件类似鸡冠的装饰,因此在翻译中沿用汉语命名方法中的“凤首”,同时阐明了其“applique-shaped”(鸡冠似的外形)这一特性,避免了外国友人因为难以看到具象凤凰头而产生的迷惑。在陶瓷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若遇到成因复杂或可能有误解的内容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翻译。

          陶瓷产业及陶瓷通用语策略

          尽管形成了异彩纷呈的陶瓷文化,但陶瓷依然是一类具有严格技术标准限制的手工业制品,它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陶瓷文化翻译中的专门用途翻译范畴,属于通用语术语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需要在翻译中遵循业界既有的专门翻译法与翻译标准。所有产业术语及专业通用语都有单义性、简明性、系统性、能产性等标准化特征,如果在翻译时随意采用个人标准对其进行翻译,就很有可能造成语义的混乱。

          要将陶瓷产业中的相关内容翻译好,就要尊重既有的陶瓷术语与相关科技术语,在专业领域中保证其稳定性和理据性。例如,将“高温颜色釉”译为“high temperature coloured glaze”,将釉下五彩瓷译为“under the glaze colorfulporcelain”;以及一些通用术语如反瓷“unglazed porcelain”、木质陶瓷“woody porcelain”、轻质瓷“dolomite”、工艺美术瓷“art porcelain”、工业陶瓷“industrial ceramics”等。这些术语体现着陶瓷产品具有的本质物理属性,有些还具备科技术语的基本特征,它们不仅适用于中国瓷器,也是世界瓷器中的通用语,不能根据译者个人喜好擅加改动。其中的“瓷”用“porcelain”“ceramics”“china”“pottery”都有特殊规定。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伴随新工艺不断出现的新型复合术语,例如超塑性陶瓷译为“superplastic ceramic”、有机改性陶瓷译为“organically modified ceramics”等。在翻译内容涉及这些较新的工艺时,有必要提前查阅相关专门著作进行参考。

          结语

          陶瓷是陶瓷文化繁荣的中国带给世界的诗意与温暖。在传播陶瓷文化时要在翻译中着力体现我国陶瓷文化的精髓,全面展示我国陶瓷文化,应该将中国陶瓷文化中所蕴含的信息尽可能全面而客观地传达出来,并在相关翻译策略的引导下做好陶瓷专业英语翻译工作,使国际大众充分了解和掌握陶瓷文化,打造互惠共通、相互合作的陶瓷文化共同体,实现陶瓷文化交流的理想成效。

          (作者系景德镇陶瓷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42(s)   7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