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戚序:“不用刀”的版画家

        作者:王定天2022-03-07 08:05:31 来源:美术报

          戚序 门神新解 70×70cm 套色木刻版画

          戚序的微信签名叫“大山砍柴不用刀”,“不用刀”的她,绝对不是个安分的艺术家。艺术创新是她半生不息的主题,仿佛一天不折腾她就不安生。

          戚序的种种艺术特质,源于她的早年经历。与其他艺术家不同的是,她在学成之后,在基层文化部门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与民族、民间文艺有较多的正面接触,与大巴山最朴实最执着的农民嘘息与共,这是她的财富,独得之秘和创作源泉。

          率真豪气的戚序,是一个惯于在实践中思考的人。谈到黑白木刻,她深自谦抑,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不如某某”、“我不如某某”。同样的话,若在套色木刻或者她创造的套色新形式上,她是绝不会这么说的。她直言,对黑白木刻没有太多感觉,黑白在她眼里就是简单,她不愿意深究,不在乎什么墨分五彩,不信黑白有如何不可言说的深度。她承认黑白有最深厚的历史积淀,最为古老,但她不认为历史积淀可以等同于艺术积淀,况且黑白艺术也不止于木刻。她坦言更相信形式,爱恋色彩。

          谁也不敢说喜爱形式美的戚序没有深度,她的作品从形式美蔓延开来的艺术真实甚至历史意象具有凶猛的震撼力,能够抵达人的灵魂深处。而那常常又是令人愉悦的,洋溢着中国式的幽默——雅谑。例如《对眼门神》、《东西南北》、《门神新解》等等。她认为民间套色木刻继承了民间黑白木刻艺术,是一根藤上的瓜,有同样的艺术深致,不分高低。

          她其实极为自负自己不拘一格的艺术道路。她说,“这也许是由我的性别决定的。”在我看,这句话可以换一种更客观的表述:男性话语不适合女性,女性要有自己的话语系统。她没有说出来的是,她的木刻创作早就离开常态向更广更深的民间艺术肌理开拓进去了。

          她是版画的叛逆,也是版画的精灵。她在开县文化馆、万县群众艺术馆十几年的民族民间积累,她的综合大学背景,甚至她的工农兵学员出身,都生生不息地鞭策着她。她回忆自己二十多岁参编《中国民间文艺·万县卷》的经历;她回忆求学生涯,她说工农兵学员后来被人误读了。且不论工农兵学员疯狂的求知欲,单是七十年代中期四川美院工农兵学员所享有的教育资源,就是可遇不可求,空前绝后的奢华,是真正的精英教育。

          1974年,川美一批牛棚里的大家、教授解放出来,往往一门课会由四、五个教授执教,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独得之秘,他们急于传道,老师的激情往往还大于学生。学员们整天都有被艺术灼烧的感觉。比如,从一开始他们就理解了艺术有多种流派和风格,一幅素描竟然可以有N种角度把握。她就在这种艺术氛围中启蒙,从一开始就已经脱缰。

          作为一位女性画家,她从20多岁就开始研究和描绘门神,这一画就是几十年。这几十年,戚序一直在做民间美术和当代设计的转换方面的研究;她持续的画着“门神新解”。戚序画的门神,如《德门积庆》1998年获文化部颁“中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群星奖”金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如果说戚序与民间文艺与巴山魂灵一样的农民嘘息与共感动莫名,就是因为她触摸到了天人之际,对神圣产生了敬畏。这种敬畏潜藏在她的艺术言说中,构成终极话语。在她的作品中,艺术个性的狂放与“头上有天”两种理念并行不悖,她终究不失敬畏。这是她的度,是她区别于少不更事的泾渭。在她的门神系列中,色彩如此狂放不羁,她的细节如此精致老道,她的构造如此巧夺天工,那都是人寰;于天人之分,那种从历史而来的穿透,逼视,她也同样颤栗,同样膜拜,同样莫名感动,同样无从把握,她做的不过是打开闸门,放出了一头洪荒猛兽。


          王定天(重庆市文史馆员、社会科学研究员、重庆市委宣传部特约电视剧评审组组长)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43(s)   7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