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隔江山色--禹云贵中国画作品展

            (1/9)展览海报

            (2/9)《白云浮远尽》纸本设色 100x50cm

            (3/9)《春山何似秋山好》纸本设色 100X50.

            (4/9)《春山何似秋山好》纸本设色 100X50cm

            (5/9)《空山新雨后》纸本设色 100X50cm

            (6/9)《绿树村边合》纸本设色 100X50cm

            (7/9)《树大皆秋色》纸本设色 100X50cm

            (8/9)《夏云生嶂远》纸本设色 100X50cm

            (9/9)《幽谷悬瀑》纸本设色 100X50cm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隔江山色--禹云贵中国画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5/03/28~2015/04/04
            展览地点:[湖南]-长沙市开福区东风路19号-(湖南省藏福美术馆)
            主办单位: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办)、湖南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办)、后湖国际艺术区(主办)
            参展艺术家:禹云贵

          隔江山色有春秋

          ——浅谈禹云贵的墨色世界

          文/李辉武


          美术史家高居翰先生有一句名言:“想成为一个诗歌研究专家,就必须阅读和分析大量的诗歌作品;想成为一个音乐家,就必须聆听和分析大量的音乐作品。”今日,我借用其“隔江山色”来谈禹云贵的山水作品,亦意在借鉴他的叙事方法,直面作品,画中品人。


          一 画如其人

          禹云贵的山水画属于那种远远一眼就能识别的作品,并且这种识别有与其本人谋面的亲近感,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带有十分鲜明的个人信息,洗练、平和、规整,给人以精微感。与禹云贵交往过的朋友都会知道,他是一个强调理性的人,讲话,条理清晰,直奔主题,做事,按部就班,主次分明。他对生活很讲究。走进他的工作室,就会感受到他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我相信禹云贵是可以将才智进行分类管理的人。在很多不甚了解他的朋友印象中,他是一位很成功的艺术市场操作者,其实,作为画家的一面,他亦用功颇深,有很多可让人叹为观止的作品。他自小酷爱绘画,小学时代的黑板报他总能频出新意,大学时代的课间习作也常受师长夸奖,为同学叹服。我曾见过他早期的水彩画作品,功底深厚,浑厚华滋,与现在的山水画有脉相承。他能于无法对话处寻找对话,于无法深入处开挖掘进,是一个善于在精微之处用功的人。他的人品画品就像平淡的谜面,探究谜底就要打开充满谜语的盒子,就如同他的画作,看上去雍容平和,但打开心灵谜盒,便会发现其中充满了玄机,无论整体布局的章法,还是笔墨线条的层次,抑或随类赋彩的法则,都大有文章可读。

          在中国古代画论中,对作品进行人格化描述是常见手法,从谢赫的《古画品录》到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再到黄钺的《二十四画品》,笔墨之间,纵横捭阖,品其画更品其人,是谓画如其人。直面禹云贵的山水作品,让我感受到其间有一份平和,有一份聪明,也有一份沉淀。


          二 取法诸源

          桑兵在《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解说》一文中写道,在戊戌新政前后,中国的知识与制度体系截然两分。此前为一套系统,大致延续了千年;此后为一套系统,经过逐步的变动调整,一直延续至今。中国的美术教育也是在这样一种境遇中,逐步发展至今,形成了当代美术知识的现状是,古今中外各种艺术样式和面貌都是平等呈现。禹云贵是在这样一种知识结构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家,那么他必然带有这个时代艺术家最为显著的特征,也带有他在知识爆炸的迷局中自我选择的烙印,这些都将在他的作品中找到答案。


          其一,以写代描的书法用笔。禹云贵的画是一笔笔写出来的,古人曾说过“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从禹云贵的画中可以看出处处中锋用笔,就如写大字一般,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事实上,这也是他作品会干净洗练而又富于内容的原因,就如大字,间架结构不得不正,点划内容不得不精。


          其二,积墨为上的墨法层次。清初的龚贤不与“四王”为伍,摒弃“笔笔皆有古意”的创作格法,独创浑朴秀逸的积墨法,影响深远。禹云贵于龚贤处用功颇深,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可见积墨痕迹,甚至他将积墨的原则内化为一种墨法修养,用于每一笔的浓淡干湿之中,层次丰富,形成远近皆可读出韵味的作品效果。


          其三,光色丹青的赋彩法则。中国绘画是当今艺术世界中文化自律很强的艺术门类,它有独立的传承法则和评价标准。然而,二十世纪以来,对于中国画的革新探索从未停歇。我认为这种革新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对西方光色原理与中国丹青赋彩结合的探求引用。禹云贵的作品中对于光色原理的运用是不言而喻的,画面中处处都可以发现其对冷暖关系、补色关系等光色要素的精心处理,同时,也能发现在施色过程中对中国传统丹青的纯粹、透明等方法的运用。

          有朋友在谈论禹云贵的画时,总觉得其中有许多可读的内容,我认为这是与禹云贵执着钻营、精益求精的性格点和兼容并蓄、取法诸源的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


          三 禹氏春秋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有言:“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这是对山水“意态”的绝妙描述。在我看来禹云贵的山水画表现就是如笑如妆的春山秋色,而这春山秋色却没有《林泉高致》的那种高古感,描绘的是一种带有现代中国画普遍特征的“隔江山色”。


          传统中国画的画面构成是将广阔的自然空间,通过“平远”、“高远”、“深远”三法,将远景、中景、近景表现为程式化的画面层次营造,现代中国画受到西方焦点透视的影响,从构图上越来越侧重于以对景写生为基础的中近景空间的表现。不过,这种景别的表述,并未如电影语言中那般形成公共认同的具体规范,而是遵从一种艺术家自我认同的审美标准,同一取景,有的咫尺千里,有的近在眼前。禹云贵的山水画将这种取景视点似乎放在了江对岸的风景,从鼻尖到山脚的距离给人以一江之隔的感觉,这或许就是他心中最为完美的空间尺度。


          郭熙强调画山水要知山川“四时”意态,春夏秋冬各有不同,朝暮阴晴形态迥异。然而他是在论画面也是在论山川,是在讲画法也是在立标准,中国传统画论大抵如此,对于执笔者来说,能知其方向,却难知其方法。反过来讲,方法是要靠画家自己省悟的,心存魏阙,由技入道。禹云贵以娴熟的光色丹青切入到山水意态的表达,自然流露出一片春笑秋妆的隔江山色,这是他内心的真实比照,还是无意识流露?我相信,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作品中所传达出的那份真诚,那份学养所带给观众的共鸣与感动。


          高居翰在《隔江山色》中论到,元代画坛上进行着一场貌似细微,但在历史上却影响深远的转变。接近书法的绘画方式,被用以营造画面中自然悠闲的气氛和活泼的动感。在此之前,常见的是用敷彩色勾勒的方式。高氏看来这也是元代绘画的时代性最为突出的表现,也是与此前绘画“划江而治”之后的“隔江山色”。时至今日,中国画创新仍是时代命题,在我看来,禹云贵的努力或许也会是一种“隔江山色”的尝试。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579(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