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重叠”尹涛作品展

            (1/9)“重叠”尹涛作品展

            (2/9)血脉传承 一零一 纸本综合 30cm×40cm 2015

            (3/9)血脉传承 八十一 纸本综合 30cm×40cm 2015

            (4/9)结点 布面丙烯 Φ80cm 2014

            (5/9)寻找一只白鹿 布面丙烯 80cm×130cm 2015

            (6/9)幻像 2 布面丙烯 130cm×170cm 2015

            (7/9)无限的时空(三联画) 布面丙烯200cm×170cm+160cm×80cm×2 2016

            (8/9)一沙的山 布面丙烯 Φ80cm 2014

            (9/9)谷序 布面丙烯 Φ80cm 2014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重叠”尹涛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6/06/18~2016/06/27
            展览地点:[四川]-成都市浣花南路251号-(四川博物院)
            主办单位:四川博物院 承办:像素艺术空间
            参展艺术家:尹涛

          开幕时间:2016-06-18 15:00

          策 展 人:唐飚

          学术主持:吴永强

          叠影:在诗与思之间

          ——序“尹涛近期作品展”

          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至今,二十年来,尹涛一直在大学美术专业从事教学工作,与此同时,他也始终未放弃做艺术家的梦想。在他看来,教学与创作恰好能够良性互动。由于这个信念,他的创作生涯呈现为一个探索的过程。一提起大学,人们未免会联想到学术。其实“学术”也不见得是什么神秘而不可靠近之物,在艺术家的探索活动中,我们便能一窥学术的本色。尹涛的探索自不例外。

          在不断摸索的过程中,尹涛前后试探过多种创作路子,以等待邂逅内心召唤和时代要求发生碰撞的时刻。到2011年左右,他终于等来了这个时刻,其创作的符号性慢慢显现。系于性格和学养之故,尹涛并不相信艺术创作能够单凭感情用事,也明白形式主义早已黔驴技穷。他深知,今日艺术家须得面对一种悖论的历史要求,即,唯有他不再把自己当成艺术家来看待时,他的工作才有值得分享的价值。凡是进出过大学艺术史课堂的人都知道,这就是艺术走到今日时段上所面临的处境,也是今日艺术家的处境。事实上,就算是不谈论艺术史,我们也约略知道这个道理。二十世纪中期,苏珊·朗格曾经把艺术定义为“情感的符号形式”,然而其前置定语是人类而不是个人,所以她同时强调,“艺术家表现的决不是他自己的情感,而是他认识到的人类的情感”,这等于说,对艺术创作而言,仅仅对个人有价值的情感是无价值的。扩而大之,倘或一名艺术家只是把艺术创作当成个人娱情的手段,或者仅仅专注于形式的把玩,那么其作品的意义就只能归于其个人,而与他人毫无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花上一日半晌的时间来这里听他个人絮叨吗?我们之所以愿意奔赴同时代艺术家作品的展览现场,是由于我们想从这些作品里获得一种分享和分担,然后一起来面对我们共同处在的社会情境并作出个人的分辨。可幸,在尹涛近四、五年创作的作品中,我们体验到了这样的效果。

          今天的这个展览可以说是关于尹涛一个阶段性创作的回顾展。时间跨度正好是最近四五年。我们知道,2014年10月下旬,成都像素空间为尹涛举办了一次个展,展出了画家在2012年至2014年间创作的油画、丙烯画及手稿。这些作品多以雕塑般的质感、崚嶒的造型塑造山水形象,同时又以色层单薄的、近乎平面处理的背景,让人感觉这些山水不知何在,而它们本来具有稳固的生态。策展人王林先生把这次展览命名为“忧伤的山水”,一语中的地道出了观画者在这些山水情景中所体验到的飘零之感和尖利的忧伤。王林先生写到:“尹涛画作不是宁静致远、澄怀观道的文人画意境,而是一个生活在今天中国的艺术家对于山水之殇的情怀:梦魇般的印象、逝去难追的历史、刻骨铭心的记忆以及对于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向往与忧思。”这就是说,尹涛之画山水,其意不在山水本身,而在给出一种在特定社会情境中的山水的叙事,这种社会情境就是目前的中国,此地正在重复历史上人类曾经为“发展”而付出的代价,那就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对环境的牺牲。不用说,这并非尹涛个人经验到的现实,然而艺术家做出了反应。王林指出:“是人改变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艺术不得不重新直面自然,不得不认真反省人对自然的破坏,不得不批判既成权力和既得利益者的虚伪美学与美学虚伪。”尹涛的作品正是以其批判性反应,显示出当代艺术直面当下社会情境的担当价值。

          可是,艺术创作毕竟是艺术创作。艺术对任何一种社会情境的反应都并非表现为人们所普遍预知的宏大叙事,而必须经过艺术的转换。这意味着:第一,艺术对社会情境的反应只能通过艺术家的创作个性来完成;第二,艺术对某种社会情境的反应并非只有一种方式。在今天举办的又一次尹涛个展上,我们见到了其创作的连续性和目前正在出现的阶段性改变。其连续性表现为对古画的挪用,对材质表现力的偏爱,对运用重叠方式安排形象的兴趣;其变化性表现为从以山石为主到山水与人物和谐并呈,同时让雕塑般的塑造让位于水墨式的渲染。前者反映了其创作个性之所在,后者反映了其自我超越的要求。尹涛之挪用古画,在主观上——如他自己所说——是为了表达一种“对传统水墨的致敬与膜拜”,但在此背后,却是对现实的焦虑和对粗暴的拒绝。画家之喜欢采用重叠形象来结构画面,实际上就包含着今与昔、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对比的隐喻。因而从客观上看,在尹涛挪用古画的意图及这种叠映形象的结构方式中,有一种仪式化的色彩,其心情是寂寞的,其态度是反讽的。在此,传统水墨不过是一种隐喻,代表了传统文化,同时在画家本人所向往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自信,安静,透明”的生活方式中获得意义指向。

          按照皮尔士符号学所描述的三元关系,在尹涛的前后期作品之间,其符号项和客体项双双发生了改变:先是用浮雕式的处理、黑白反差的色调指向山水,并以山石来压榨人物形象;后用水墨式的笔法、近青绿山水的色调指向山水、树石与人物的平衡。这样,其近期作品的阐释项便可能出现深度上的改变。过去,画家用了瘦骨嶙峋的山水来镌刻其忧伤,也许是由于受激愤控制的结果,遂故意反其道而行之,让山的形象尖锐而突出并控制住人形,造成只见山水不见人的景象,以此来反衬“当下——没有山水,只有人”的现实并发出痛苦的叫声。如今,经过沉淀,情感由激愤变成了婉转的质调,然而却强化了深度。在更复杂的景物配置、更多层次的空间、更丰富的笔法、更富有变化感的色调处理中,人的形象与大自然的形象获得共时性的知觉呈现,让“人与自然和谐”的隐喻显得更加灵动和丰富。在这些作品中,视觉符号的三元关系变得复杂多义了,符号项、客体项与阐释项彼此越来越脱离了僵硬对应的嫌疑。于是,在过去与今朝之间,便不再依靠二项对立式的、简单的图像重叠来表达对比,而是在其中留出了更多的时间断面——这些断面在尹涛愈来愈经常创作的纸本小品画中,依靠人物的突出、写意式的挥写和平面关系的强调而获得象征,尽管这些作品同样独立成章,发出了自身的吸引力——在此过程中,逐渐渗透的历史感分开了艺术与现实,其结果是,历史与美学重叠了,诗与思重叠了,直接的控诉让位于深沉的悲悯和无言的沉思。这样,我们便得到了一个机会,得以穿透历史的叠影,去思考文明之延续与被粗暴打断的由来。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74(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