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窥视...放大!

            展览名称:窥视...放大!
            展览时间:2015/08/29~2015/10/25
            展览地点:[广东]-深圳市华侨城深南大道9009号-(华•美术馆)
            主办单位:OCAT当代艺术中心 承办:华•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蔡惠怡、陈丹、陈诗敏、崔彦斌、笛子、Maria Ganeva、何利校、黄小溪、黄子鹄、胡锶、贾茹、梁缘、廖斌斌、李柏林、李丽川、林璟、刘晗戈、刘烨恒、李扬、吕茜、邱一文、曲艺、沈至诚、施三本、宋戈文、孙宇、万朵云、王小满、王梓璐、行行、余穗瑜、张画、张铭诗、郑玲玲 + 周卉、钟梓欣、周慧、周圣瑜、朱凌云

          2015年8月29日至10月25日,由OCAT主办、华•美术馆承办,胡斌、刘庆元策划的“新视觉艺术节2015 ——窥视...放大!”将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C2栋展出。“新视觉”是2004年开创的年度展览机制,主办方邀请策划人通过考察国内艺术院校一年一度的毕业创作,甄选艺术家和作品形成展览,至本次展览,已举办了12届。

          为纵观更为真实的青年创作全貌,以进行更丰富有效的艺术采样,“新视觉艺术节2015 ——窥视...放大!”不再局限于国内九大艺术院校的油画创作,立意覆盖国内(未来或延伸至国外)具有影响力的艺术院校或院系,并全面考察各艺术专业的毕业创作。展览中包括雕塑、实验艺术、版画、国画、设计等40余件来自全国10所艺术院校的毕业生作品,它们将为观众们开放一条蠡测国内艺术教育的渠道。此外,本届新视觉艺术节还有部分雕塑作品还将于今年12月在武汉东湖公共空间展出。

          在策划人看来,这个知识网络化的时代,青年艺术学子或艺术家也有意或无意地在创作上体现出了上述网络信息时代的些许特征:

          1.错置、组装与超现实,图像与媒介合成组装的创作方式在近些年毕业创作中盛行不衰。各种信息碎片无时空界限的拼合所带来的认知体会,触发艺术家以一种混合式的结构塑形方式来组装知识和视觉,所有的元素剥离了它原本的语境被工具化地使用,以造成新的视觉奇观。尽管这样的方法极其简单,但是在景观化的表达场域中仍然行之有效。

          2.聚合体与“块茎”链接,“聚合体”是指青年学生和艺术家中出现得越来越多的那种多元的、没有中心、无限蔓延的综合汇聚的创作方式。他们的作品经常是成组的,有时还不只是一种媒介,每一件都不一样,都可以单独成立,但是它们之间又相互链接,总体上共享一套方法论,只有系统地看,才能反映出其生成方式。

          3.机械与科学风,跨学科多方协作的便捷以及相关课程的设置使得不少毕业创作朝向了机械装置的方向,他们貌似以一个业余科学家的方式在工作,有的科学水准甚至不低。机械学、光学、电脑编程、医学解剖、生理实验等方面的知识被充分重视并借用过来,但他们并不是要探究科学的问题,其工作导向也与科学实验不一样。通过这些“无目的的”“古怪的”实验,他们所揭示的大都仍然是对于自身及社会的感知和心理体验。

          4.身体与观测,身体观测与探究其实可以作为上述第三类的一个部分,然而其比重在毕业创作中实在太大,已然成为一支夺目的力量。回顾国内关于身体的艺术史,上世纪80年代受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中国现代艺术中关于人的本能、欲念的表述显得非常突出。中国艺术家对这些命题的关注更多的是缘于挣脱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的约束以及张扬个体意志的集体诉求。90年代基于个体生存的身体体验和呈现,以及对人生存在及权力话语的深层思考,出现了一些展现身体极限的、引起广泛争议的例子。再到新世纪以来,关于消费时代的身体被塑形和建构的话题成为思想界、艺术界关心的热点。而在近些年的身体表达中,社会属性的探讨似乎不是主角,他们将研究方向聚焦到了身体本身的变化和内在结构、机能及与外界的关联上, 即由身体的外部走向了内部,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作“科学风”倾向的一种体现,同时,它还触及到艺术的边界问题。

          然而这种浮光掠影般的感受始终避免不了当今碎片化的解读形式,恰如以管孔窥视某个原本有几分熟悉的星球。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中看到艺术潮流对于学生们的鲜明影响,以及毕业展作为一个竞技场对于寻求视觉奇观的推升作用。每个青年个体似乎都有自己不同的视角和世界,他们是自足的个体,但是整体地看,他们又被包裹在同一个时代氛围当中,构成一个没有秩序、没有层级的集群结构。

          多重时代特征的当代青年学子创作,无疑为“新视觉”之“新”丰富了内涵。网络时代弥合了多元创作方式的同时,也悄然杂糅了消费主义以物质财富为基准的评判,以“娱乐”的消费构筑出富裕/贪婪、发达/落后的对立。一些艺术设计工作者们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类似设计社会学的问题(经过一时期的介入与反思之后),他们强调以“不受委托的工作方式”寻觅自我属性,以分类更为细化的方法论回应文化产业的宏大模式,以相对独立、创造性的智性力量回应宏大的世俗工艺美术制品厂、工业化园林奇观和序列式审美体系,这种回应不是回击也不是抗争,而是丰富和活力。它更多是以智力的活泼性和游移性来充实、激活我们对周遭事物的感知与体察,简单而言,它指向一种多元文化实验的可能性,就像某种自觉意识带动下的具体实践——“放大”。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56(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