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王运杰:评艺术家董铭柱

        作者:王运杰2014-09-10 17:38:42 来源:魅艺中国

            (1/6)

            (2/6)

            (3/6)

            (4/6)

            (5/6)

            (6/6)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近几年,我接触了许许多多有着各种名头的画家,由初始的对画家甚至自称艺术家的尊崇,到被眼花缭乱的各种头衔或是什么流派的弟子、传人等,弄得云山雾罩。更有甚者的是:动不动就会碰到一些自称自己的画几万甚至几十万一平尺!面对这些,我有了一种本能的抗拒感。这倒不是说不可以卖到这个价,关键是作品的本身到底有多大的艺术价值,关键是从画家自己的嘴里说出来,总有一种自卖自夸的感觉。

            画家,追求作品的商品价值,本是无可厚非的事,但错就错在不是为了艺术而创作,而是为了金钱而创作。

           艺术作品之所以称之为艺术品,首先是它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没有艺术性,何谈商业价值?没有创造性,何谈收藏价值?总不能像小摊贩一样吆喝着,把萝卜卖成人参吧!

           在经历了艺术市场的乱象之后,我慢慢的开始冷静下来,试图让自己的心不被诱惑,试图在画家当中,寻找本真的画家,寻找本真的艺术作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董铭柱先生的国画作品走进了我的视野。他的马有红马、金马,个个俊朗不俗,精神劲烁,如马似马,如真似真。在宣纸上奔腾,又似在草原上奔腾且不是放养的那一种。更让我叹为观止的是一幅八骏图,让我看到了画之外的那种马的精神图腾和轰鸣。从先生画马的墨色上看,马的嘴唇似乎有点僵硬,但仔细一想,马在奔腾时的鼻翼呼吸力度是非常夸张的。再看马在奔腾时的肌肉抖动,奔蹄疾风,更加让我感觉到,作者对马的认识,一定是爱马、识马的人,也更加让我渴望了解他,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又有怎样的一个内心世界呢?

           这种冲动与渴望,完全是缘于我读懂了他的马,而又读不懂他的人。常说“画如其人”,那么,他一定是个有着马一样精神的人吧!这使我不禁想起徐悲鸿先生的马,解放前,无精打采的瘦马与解放后飘逸的骏马,难道他是徐悲鸿的弟子?却又有着与徐悲鸿截然不同的笔法和力度,当然,马的精神就不一样了。

            在当代画坛,有千千万万的爱马之士却少有让我动心之马,而令我叹服。

           从业几年的我,养成了一个习惯;了解画,也就差不多了解了这个作者,我一直秉承着这种传统思维。所以,我又从董老师的山水画入手,试图全面了解他。当朋友杨宝明把董老师的一幅幅山水呈现在我面前时,我立刻被那种干干净净的画面所吸引了,自然的构图,绝无多余之墨;一种悠然见南山的山水,清逸、乐然,心境恬静、淡然;且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他的山水之间,流淌着一种回归自然的本真......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仰或是若水。山水有仁智之德才可寄情于山水,才可产生艺术的美感。正是这种仁智之德,董先生的山水,才会那么自然,那么率真。山水林木,帆影人物,在他的笔墨下,几无斧凿之仞,也无刻意留白,一切就是那么纯粹,干干净净、清逸乐然。

             山魂如诗,水魄有韵。东晋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独立存在的山水画。庐山高僧宗炳在《画山水序》中阐述的“畅神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篇山水画论,山水画由此发端。由此可以看出:一幅山水,必有神韵之境,才可以说是佳作。这与作者的心灵境界有着浑然天成的感觉。试想,一个为金钱而创作的人,他能画到“出出神入画”吗?答案是肯定的。

            然而,画山水者,无不叹息:山水难画,更难于创新。于是,林林总总的各种山水无不穷于追求水墨、色彩、气势上的表象,却忽略了内心的修为。山,也像山,水也像水,可山与水的境界呢?山水的纯美呢?我却少有看到。

           纵观山水大家的作品,大都是在空间上、层次上、笔墨上、雄浑气势上,去追求视觉的冲击力,而董老师呢?却淡淡而画,淡淡而酝,大有一种:“不羡神来不羡仙”。我就是我,我就在那里。

           山水与人类相伴,人类与山水相融,崇尚原生态,是人类的本性,自然了才能乐然。

            或许是我读懂了董老师的作品,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心灵感应吧!我们一行八人,在前门步行街的邮局二楼,见到了这位心仪已久的画家。

           当我们见到这位和善慈祥的先生时,我的第一印象是有着弥勒佛一样的笑容,慈悲、宽容。他原是东区邮局的一名投递员,六十年代末,与姜昆等一大批知青插队到黑龙江建设兵团。幸运的是,他被分配到兵团养马。从小就受父亲熏陶,酷爱画画的他,似乎一下子就找到了归宿;树枝当笔,大地当纸,走到哪儿,画到哪儿。正是这种随心自然的喜好,使他对马,对山水有了特别的感情。在东北的黑山白水之间,在白桦林的雪水之间,无不留下了他对那段艰辛岁月的挚爱。当我们问起他的创作过程是不是很艰辛时,他淡淡的笑着说:“艰辛是自然的,谁没有啊”!仿佛艰辛是一样的,幸福却各不相同。

           七十年代末回到北京,先是在邮局当投递员,这期间他的绘画热情更加如鱼得水,工作之余就去琉璃厂看大师们的作品,临摹、揣摩、虚心求教、虚心拜师,渐渐地有了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自然、不刻意、喜爱不图名利。

           一次去许麟庐府上投递,使他对齐派的花鸟画法有了飞跃性的认识。当谈起这件事时,他依然淡淡的说:许麟庐是大师,能得到他老人家的指点,真是三生有幸啊!

            他不愿过多的谈及自己的荣誉,更不愿谈及市、局领导对他的褒奖,而更多的是在谈他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还有对绘画的痴迷。

            做人,它秉承一个“信”字,一种平等,无论是什么人,空调维修人员或是外来务工人员,他都会热情、坦诚相待。“一幅画,其实就是一张纸而已,人家喜欢,就是对你的肯定,多少钱都无所谓”。

             正是这种平易近人,没有丝毫架子的老师,交际了方方面面的朋友,小至平民百姓,大至中南海的官员,他都一视同仁。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他的一句话深深地打动了在场人们的心“我喜欢国画,可以说除了工作之余,我最大的乐趣就是绘画。但是,自己乐又不是乐,只有让别人也能从中得到快乐,才是我最大的快乐”!“我不缺钱,我一个月退休工资5000多,我老伴也是5000多,你们说,我花得了吗?”

              所以,我的朋友杨宝明说:董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金钱在他眼里也是钱,但绝不是唯一之乐。他的画经常送人,全然看不出一个中美协会员,竟然把金钱看的那么淡泊。

            采访结束时,他一送再送,更是一再叮嘱我们:“你们宣传我,一定不要言过其实,一定要实事求是”。

             望着先生站在门口送我们的慈祥面容,我们被他的这种心胸感动了,我们被他的这种境界感动了。

           “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也许,董老师的作品不一定是传世大作,但我相信他的作品一定会被大众所喜欢,因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就是他的风格。我想,也应该是他艺术道路上所追求的目的。(文:王运杰)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57(s)   6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