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陈曦:镜游园林,艺术遐想

        作者:陈曦2013-09-11 15:34:08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在经济富庶,文化昌明华夏大地上由此遐思,中国士大夫的营造园林艺术思想和中国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造园之"道"是自然之道,而非人工有意的"式",即以自然山水为园林景观的母本,以老庄自然观为圭臬,表现艺术思想,深刻丰富,蔚为大观,人巧藏天工,要如"天造地设","园地唯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不是建设统率园林布局,而是园林布局统率建筑,随高就低,自然成形。水赋园林以生机,飞瀑流泉,给园林增添了活力,故造园尤当善觅水趣,参乎造化,迥出天机,正是"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稍动天机,全叨人力"。

            中西园林都在寻觅理想家,园林景观的主体,都有对自然的渴望,但是寻找的方式不同。西方园林以建筑作为园林景观的主体,建筑周围,匠心明显,地面规整,轴线分明,大道如矢,交叉点设广场,点缀花坛,雕像、喷泉,甚至将树木修剪成园、尖、方等几何形,即使像圣彼得堡皇村这样充满自然情味的园林,主要建筑前面,道路仍然呈半圆形,放射形,三角形等几何形,人登上主要建筑,有一种统揽全局文驾驭全局的气势。风景显露,不加掩映,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人",自然是为"人"服务的。中国园林则处处表现出人对自然的依顺,自然山水作为园林景观的主体,哪里造亭,哪里造榭,"自然"早就安排好了,人不过发现了而已。西方园林中的自然,是自然(森林、湖泊、大海)的忠实移入,不用围墙,具有开放性和公众性;中国园林中的自然,是自然的写意和缩微,移天缩地,高墙深深,具有私密性,神秘性。西方造园不掩饰人为的痕迹;中国古典园林则千方百计将自然不规则的线条引入人工建筑,将自然的生机融入人工园林,人巧藏于天工,人为美融入自然美,表现出和谐的宇宙韵律。

            历史是一条永恒、滚滚不尽的长河。任何一种传统的文化,都在它的胸怀里萌生、发展。随着时代的流逝,古典园林的过去,经历了上下五千年,并与中华文明史息息相关,由源头的涓涓细流,在不同速度中生长者,拓展着,时而缓慢,时而飞驰。积沉下来一条而美丽的轨迹。

            应该说,人称中国是文物博物馆。或许是因为地理和气候的关系吧,我国历史上灿烂辉煌的文化和艺术,留下了想当多清晰可见的足迹。古典园林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最早实物遣迹----隋朝的绛守居园池,保留在山西西南的新绛城中。据记载,园池创建于隋开皇十六年(五九六年)。当时任临汾县令的内将军梁轨,引距州城三十里的鼓堆泉水,开十二条渠道灌溉农田,并将一小股泉水引入衙署后院蓄为池沼,建亭台,植花木,营造园林。自此,从唐至清代光绪年间,知绛州的官员一直对花园有所增修。据专家考证,现存的园池遗址,当时隋代创建经历代修葺,但规制变动不大。遗址在今新绛中学校内,池平面近长方形,东西宽而南北窄,西北髙而东南低。园西部存有洄涟亭和半亭,北边有嘉禾楼残址,其余只剩下半段残垣,几枚山石。尽管如此,这座花园仍是我国留存的最古老的名园遗址。(最早详细记载花园的,是唐穆宗长庆三年(八二三年)任绛州刺史的樊宗师。)这位刺史好作奇文,用字用句均要独创,在当时号称"涩体",其所写《绛守居园池记》全文共七百七十七个字,但晦涩难懂,曾引起后代许多好奇文人的研究。但也正因此文的名声,历代修葺者不敢擅自改动其布局,俾使此园基本保留当时的面貌。从记载和遗址对照来看,此园以动水景取胜。园池西北有块髙地叫"鳌䀃(音离)原",因其形无峰,高而平圆而得名。园外一股泉水便是经由此原架渠输入花园,渠到园池时先流木槽,以抬高水位,然后直泻而下,形成人工瀑布,再流入方池中。这一动水景致,长年不息,给园池增添了无限生气。看西北还精于借景之意,能远眺姑射山的雄姿;西南可近借阡陌纵横的平畴沃野;而东南则是城中的万家灯火•••••••。虽说园林范围虽小,但景观开朗丰富。凡此种种,均可看出唐代造园艺术已达相当的水平。

            《洛阳名园记》中:"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俱亡者,无余处矣。"隋唐是我国园林艺术的成熟时期,当时西安、洛阳等大都市,造园之风十分兴盛,整个艺术呈现一派繁荣景象。然而,它十分脆弱,常常遭受兵燹战火的毁坏,繁荣快,衰败也快。北宋文学家李格描述,唐时园林到宋已损坏殆尽,作者将园林之兴废同社会的洽乱记述,于是,唐园至宋难寻,宋园到明亦无。综观大江南北所留存的古园,大多为清代所建,少数还保存了明代的格局和特色,像绛守居园池哪样的前朝古物真可谓是鲁殿灵光,硕果仅存了。

            我国园林艺术,仅凭游赏现有的古园是不够的,要追溯历史的萌生和发展,形式的变迁,以及它的繁荣和衰败。

            以往人们都认为是从商周王室的苑囿演变发展来的。近来在研究古代诗歌,并参照考古发现,提出了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村落住宅边的林木绿化和园圃等实用性小块土地。其实,艺术的起源本来就很复杂,往往由多种原因交织而成。因此,这两种说法都有理,我国古园林最初的源头,应该说是从村宅绿化与畋猎苑囿两个泉眼流出的。

            考古的推测,制陶、纺织及磨制工具等活动多半在户外举行,再加上集会、祭祀、玩耍等需要,人们都会在村落中或四周的空地上植树,既可以遮阴防尘,又可游戏其中。《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有不少上古村落绿地的记载。晋人陆机曾做过一篇《诗经草木鱼虫疏》,共列出诗中出现的植物八十多种,鸟兽鱼虫三十多种。可见商周村落园林风景的多样丰富。

            根据艺术史的研究,一个源头是帝王的苑圃花园,苑囿的出现和上古贵族的畋猎直接相关。人们生活方式,一种怀恋之情,常常会通过游戏去再现,获得体力上心理上的满足。据甲骨卜辞记载,商代帝王对打猎极为喜爱,有时一次出猎就要"天天贞卜,连跨两月"。后来,为了满足帝王经常打猎的需要,就圈起一块地,略加修整,放养一些野兽,这样,最初的苑圃就诞生了。《史记》这样记述了商纣王的"沙丘苑"、《诗经•大雅•灵台》。像东晋诗人陶渊明归隐的田园居,也不过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萌前檐,桃李罗堂前"可以说接读了上古村宅园林的余韵。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花园,也不断地从村宅绿化中吸取营养,似乎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有过不小的影响。苏州的"归田园居"、"三径小隐"、"五柳园"、"耕学斋",扬州的"寄啸山庄"、"耕隐草堂"、"容膝园",上海和泰州的"日涉园",海盐的"涉园",杭州的"皋园",常熟的"东皋草堂"等均来自陶渊明的诗文。至于"涉趣桥"、"桃花潭"等小景点,更是举不胜举。

            对园林艺术理论贡献最大的是明末的计成。撰写《国冶》一书,成为我国园林艺术的不朽经典。明确提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目的论,并指出造园林必须"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清代文人醉心于园林,清初李渔是著名的戏剧家和园林家。他的《闲情偶寄•居室器玩部》是继计成《园冶》之后的园林理论力作。书中,主张造园要自出手眼,不落窠臼,并对借景框景、品石叠山等阐述了独到的见解,影响甚广。《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亦是一位园林大家,他笔下大观园,是一个创造得极为成功的园林艺术典型,凝聚了我国古园数千年发展的精华,也是盛清园林综合的艺术概括。

            在人文精神觉醒、艺术思想士大夫的审美观无所不在地影响了建筑、绘画、工艺等各种艺术形式。应该深刻阐述《园冶》,计成集中体现了士大夫的审美观,其具体表现是对俗的反感和对诗情画意、清、远、幽、静、雅、野、虚、深的追求,"任意为持,听从排布。""任意"二字,看似随意,却正是对"大音稀声"境界的追求;"排布"二字,道出了这看似天成中的惨淡经营、匠心所在。

            当今世界,资源过量开发,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被破坏,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文人士大夫的园林设计艺术思想及其体现的生态智慧,给后工业社会的人们许多启迪。东西方的人们将越来越多地发展古人士大夫的超前意义和借鉴意义,由其《园冶》的价值,将从新的高度,被重新认识和发现,其园林设计艺术思想的全面性、深刻性和可操作性,尤为难能可贵。影响极为深远。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90(s)   6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