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我看书法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李伍久2013-08-19 15:31:26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书法艺术是以文字为载体的书写艺术,是书家的书写使文字具有了艺术的美感吸引了人,感染了人,因此,才被称之为“书法艺术”的。应该说,这是“书法艺术”的特定意义。书法艺术如果不以文字为载体,或者脱离了文字,那它也就不应该叫“书法”了。

            书法艺术,是世界所有文字中仅中国汉字所唯一具备的艺术奇葩。这一奇葩的产生是源远流长的。

            众所周知,我国文字的演变,是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小篆字体统一了文字,这在我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上,是一个了不起的功劳。后来,隶书的出现,使汉字的发展又出现了奇观。到公元105年,东汉时蔡伦造纸术的成功发明和纸的广泛应用,使文字书写更驱于便利,使文人学士、帝王将相均爱慕书法,开始有各种碑刻的出现,如《石门颂》、《乙英碑》、《裴岑纪功碑》等等。从西汉到东晋,经历500多年的时间,隶书又逐步演变成了楷书。汉代还产生了草书。南北朝时期,魏碑的出现,也促进了楷书的发展。到唐代,楷书成了正宗书体,名家鼎立。同时,行书和草书的发展更丰富了书法艺术。这个书体演进的过程,是我国汉字的进步历程,这是我国历代先民智慧的结晶,奠定了中华文明光辉的历史。

            到如今,汉字书体的演变,可以说,已经到了非常完美的程度。楷书和隶书,早已经成了常用字体。甲骨文、大篆、小篆等书体因为书写难度大,能够认知的人也少,已经不是常用的文字了,但因它们具有艺术的美感,在书法艺术的范畴里它们依然存在。印刷术发明之后,宋体、仿宋体成了普遍使用的印刷字体。现在的电脑字库里,更还增加了铁线字、琥珀字等等多种字体,使汉字字体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了。不过,这些字体,是属于经过技术加工的“美术字”,只用于印刷,而并非手写体的文字了。

            现在我们讲书法的传承,依我看,首要的,就是要传承以楷书和隶书为主体的汉字书写的技能技巧和这两种字体的结体艺术。

            现在的书法创作,绝大多数人都喜欢行草书,认为行草书好看,易学。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楷书、隶书和篆书,被称之为“正书”,但篆书却已不是能被大众认知的常用字体了。而楷书和隶书,它们的书写技能技巧及文字结体规则,则是一切汉字的书写所必须实实在在掌握的东西。一个想学习书法的人,如果没有掌握书写楷书和隶书的基本功夫,而想写好行草书体,那是不可能的事。不少名家指出:学习书法必须从楷书或隶书入手,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现在一些搞所谓“现代书法”,热衷于“流行书风”的人,他们不顾汉字的结体规则,不讲笔法技巧,拿起笔,或者刷子就随意糊涂乱抹,搞出来的“作品”,字不是字,画不是画,让人无法理解,而被人们称之为“丑书”。这种“丑书”,怎么能够说是传承中国书法呢?我认为这完全是在糟踏中国书法,摧残中国书法,是在给中国书法掘坟坑的。作为有良知的中国人,对于这种书风,必须认清其实质,给予严肃的批评。近来,书法界对胡抗美、沃兴华的“丑书”给予了深刻批评,原因就在于此。

             说到“丑书”的风行,《羲之书画报》有文章披露:这种“丑书”之所以能风行,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国书坛在一片“创新”的高调中,在书法教育、研究院校精英们的理论与实践推行下,沈鹏先生举办“精英”培训,中书协各类国展助推“流行书风”,到2002年的“首届流行书风提名展”,使“丑书”纷纷上了报刊,风行全国。而当时中国书协的主要负责人,不但不加以正面引导,反而将那些“破窗”人物分期分批推入了各级书协领导班子,让这些人掌握了书法的话语权和指挥权,造成了如今的“丑书满天下”。

             这种“丑书”,无论叫“现代书法”还是“流行书风”,他们打着“创新”、“张扬个性”的旗号,糊涂乱抹,招摇过市,严重干扰了中国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败坏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优秀传统,毒害了不少书法工作者和书法爱好者。对于这种歪风,必须进行严肃的批评,防止继续误导广大读者,这是真正的喜爱中国书法的人们应有的责任。

             传承我国书法的优秀传统,就应该认真学习楷书和隶书的基本笔法,掌握它们的结字规则,要能够把字写得端庄、平正、稳健、美观,让人们能够认得清,看得懂,并能得到美的享受。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写出个人的风采来,那才是真正的好书法。

             在“流行书风”的影响下,对于写得比较平正、规矩的字体,有的人就讥之为“老干书法”。这是对于老同志们学习书法的一种打击,我们更必须予以批驳。

             对于书法的传承,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要重视作品内容的健康、文明和与时俱进。

             现在不少热心书法的人,只注重笔法墨法的学习,只追求一心把字写好,而忽略了书法创作的意义所在。书法作品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而文字的作用,第一要意是记载和传递思想感情的。王羲之说的“书须存思”,也就是这个意思。一件书法作品如果写的只是毫无思想内容的文字,或者那文字无法让人读懂,那创作这件作品的意义何在呢?搞书法创作首先必须明确的是,可读性是书法创作最起码的标准,违背了这一条就不是好作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优秀的艺术作品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这一重要要求,是衡量各种文艺作品优劣的最根本的标准,书法作品当然也不能例外。在这里,思想性是第一位的。作品的思想性,一要健康,二要文明,三应该要与时俱进,具有新意。任何文艺作品都离不开这个原则。

             然而,现在不少搞书法的人文化素养不高,文学知识缺乏,不懂诗词,不会对联,甚至不会写文章,拿起笔来,只能抄写前人或别人的东西,作品内容所表现的不是自己的思想感情,更表现不出与时俱进的新意。更有甚者,抄写前人的东西,还要出现错字、别字、漏字,连认真的劲儿都缺乏,十分不像话。依靠这样的人来传承书法,那中国书法不被埋葬了才怪!

             关于书法的创新,更需要有正确的理解。

             我国的文字发展到今天,已经属于非常完美的文字,我们不需要再去探求改进。即使需要有改进的问题,也有文字改革机构在研究,无需书法家们个人去插手。从字体的形式上来讲,创新的问题,只需研究如何把字写得有艺术性,有风格,好看。比如,舒同有舒同的特点,启功有启功的风格,他们并没有把字写得古里古怪,叫人认不得。他们写的都是楷书、行书,但与众不同,这就是“新”。这“新”的基础是传统的功底,而不是其它。现在一些追求“现代化”而“创新”的人,尽搞些面目怪异、丑陋不堪的解构字体的玩意,把传统的美的字体搞成怪、乱、胀、丑,还自以为得意。这是一种糟踏传统书法的恶劣行为,对于书法的传承是有害无益的。丢失了传统根基的书写,还能称之为“书法”吗?

             由于钢笔和电脑的广泛应用,毛笔的实用性书写被普遍放弃,再加上学校教育对学生书写训练的不重视,书法的传承遭遇了釜底抽薪式的环境变异,传统书法不断被边缘化,是如今的书法不景气的重要原因。更可悲的是,有的人不愿意去从传统中寻求正道,苦练功夫,而是急功近利,想用歪门邪道出风头,显能耐,争利益。有的还利用自己所具有的话语权贩卖西方理论,什么“形式即内容”,“形式即一切”,否定“内容”存在的意义,涂抹出字不是字、画不是画的所谓“现代书法”,便吹嘘可以无限想象,是“有意味的形式”,瞒天过海。

             然而,这样的“创新”,是完全背离了传统,谋杀了传统的。中国书法是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民族特性的艺术,背离了传统,其文化品位和民族特性也就无从体现了。真正的创新,就必须坚守中国书法的文化品位和民族特性,来体现出作者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反映我们的民族精神与思想品格。如此,才是真正的“创新”的标准。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57(s)   6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