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我对隶书的学习和欣赏

        作者:李伍久2013-08-19 15:29:25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我初学写隶书,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  

             “文革”开始之前一个月,我从一个乡村完小被调到县文教科,一调出来就到乡下“蹲点”,接着去培训民办教师,连县府都没有去到。“文革”期间回到县上,县委和政府的两派人唇枪舌战,你“保”我“打”,争斗十分激烈。而我和另一位新调的同志则连县委和政府的头头们谁是谁都还弄不大清,更无法知晓他们是好是坏,不便参加哪一边,只好当“逍遥派”,开会了,带着耳朵听听。唯有要召开什么大会了,需要书写会标、标语,我才会被人叫去写写字。很多时候无事做,只能学学“毛著”,翻翻报纸,闲得无聊透顶。想看书,却无处找书,县文化馆(当时该县还没有图书馆)图书室的书全被封了,因为那是“封资修”。我自己有一些书,还放在原来的学校,也已经被人烧了。翻看报纸,当时报纸也不多,能看到的只有《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云南日报》。有一份《参考消息》,那是革委会的头头们才能看,普通职工是连订那份报的资格也没有的。至于杂志,唯一能见到的就只有《红旗》。文艺杂志,全国没有停办的,只有《解放军文艺》和《解放军歌曲》,除此之外,连毛主席题写刊名的《诗刊》和《人民文学》都停办了,何况其它。读书成了瘾的我,日子实在难打发。书艺公

             在翻看报纸的过程中,发现《云南日报》上不时见到的隶字标题很好看,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有意识地把《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上也有的隶字标题拿来对照,却觉得不一样,没有《云南日报》上的好看。于是,我就注意收集《云南日报》上的隶字标题,无论大的小的,横的竖的,只要是人家不要了的报纸,我就撕下来拿回去,用小剪子剪齐了,往一个小本子上贴。就这样,我剪贴了好多隶字标题,不时地拿出来看一看,临一临。后来凡叫我去写会标的时候,大会台子两侧的联语(其实大多是口号而已),我就写成隶字。相识的人见了,还问:“这种字挺好看的嘛,叫什么字体?”书艺公社

             就这样,我学会了写隶书,但对于隶书的渊源及类别之类的常识却一无所知。到“文革”结束以后,新华书店有一些书法字帖出售,我才购买过几种隶书字帖,也看了一些有关的资料。到现在,书画报刊多了,见到的隶书作品也多了,我对隶书也才有了进一步的认知。书艺公我从书法史得知,隶书,是由小篆简化演变而成的。话说秦统一六国文字之后,以小篆为通用文字。但随着国家政务的日益繁忙,公文书写日渐增多,使用小篆书写,十分费时。当时有个狱吏叫程邈,因罪被囚在监狱。他在狱中经过十年的研究,把大篆小篆的笔画和结构作了简化,又把圆转改成了方折,写成了“隶书三千字”,上奏朝廷。秦始皇看后认为这种新型书体很好,于是把程邈释放了,并起用为御吏。这种字体,很快便在公文书写上应用起来。当时办公文的小官称为“徒隶”,故而,人们把程邈发明的这种字体称为“隶书”。

             隶书从秦到汉,再到三国,在楷书未创制通行之前均在使用,但其形体却逐渐有了改变和美化。隶书的真正成熟阶段,是在西汉末叶到东汉的二百年间。尤其在东汉中期之后,流派纷呈,各尽其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直到唐代,才逐渐被楷书所替代。

             一般而言,人们常把隶书分为“古隶”和“汉隶”两种。其实这种区分,是不十分确切的。同一个时代书家的风格也往往是不一样的,何况是朝代更替、时日久远的变化呢!就说同是东汉的“张迁碑”和“乙瑛碑”吧,二碑的风格之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的。书艺公社

             一种书体,人人都写,一般的书写者,都只能是学习前人,依样画瓢而用之而已。能达到写出自己的风格,谈何容易!然而,也只有写出独具个性特色的人,才能被称之为书家的。这就是真正的书家历来不是很多的缘故了。

             如今,学书法的无以数计,书画报刊也多如牛毛,从各种报刊上见到的隶书作品也是数不胜数的,但在我对于隶书作品的欣赏当中,我以为真正有特色的,也实在不多,我最喜欢的也就三个人:刘炳森、王祥之、赵望进。这三位书家的隶书,确可称各有特色,个性突出,不与人雷同的。其他的高手或许还多,只因为所见有限,就只提提这三位。

             刘炳森的隶书,方方正正,结体平稳,有棱有角,运笔自如。蚕头燕尾,不刻意做作,不追求形似,笔画粗细相杂,组合得体。幅幅作品,字多字少,字大字小,特色鲜明,风格一致。依我看,可以称之为是一种规范体的隶书吧!书艺公社 http://www.shufa.org  w  T. |6 i2  

             王祥之的隶书,已被定名为“祥隶”,其风格又是一种,与众不同。“祥隶”的特点,很明显的是用篆书笔法运笔,结体上则以方求圆,方形的字体中多显示出圆形或半圆形的结构,篆意浓厚,使字体显得规整而又圆润,的确是别有风味的。书艺公社 http://www.shufa.org3 ~0 L"V:赵望进的隶书,又是一种风味,与刘炳森不同,与王祥之也不同。字体庄严而多姿,结体上是隶参篆势,并杂以行书笔法,运笔功夫特别深厚,令人赏心悦目,我特别喜欢。前人刘乐一曾有言:“隶参篆势形质高古,篆参隶势奇姿可生。”赵望进的隶书,大概就是具备这样的优点的。他书写的山西新绛文化名城长联,的确是难得的佳作,可谓百看不厌。

             从对以上三位书家的隶书作品的欣赏,我有一点体悟,觉得隶书的写法,并非以“蚕头燕尾”为唯一特征,结体安排才是关键。再则,那就是运笔的功夫了。隶书要像这三位书家一样写出个人的独特风格,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时至今日,隶书不像篆书那样,已失去大众的广泛认知,它跟楷书和行书一样,仍然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因此,即使是依样画瓢,步人后尘,能写一笔隶书,还是很有用的,就像我曾经用它书写会标和标语一样。而且,作为书法作品欣赏,即使没有达到独具风格的程度,只要内容新颖、有益,有时代意义,它在书法作品的展览中,还是极具欣赏价值的。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94(s)   6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