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竹缘随君 妙手偶得——董永君《随竹缘》壶赏析(作者:吕时时)

        作者:核实中..2010-04-27 11:24:17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董永君,1982年考入紫砂工艺二厂学习设计创作及制作。在老师王振国带的班学习紫砂手工成型技术,在1985—1988年跟随吕尧臣在紫砂四厂学艺四年;1988—1991年在徐四海工作室学习雕塑;1995年,拜杨勤芳为师。





          和董永君认识,是通过堂主的战友。堂主战友的妻子是做紫砂壶的,所以他的战友在退役之后就开始研究紫砂泥,而董永君对于朱泥的研究和理解不得不说非常的深刻,不夸张地说,高于绝大多数同业陶人。他平日喜好研究和调配泥料,然后制作自己喜欢的壶。

          他不去市场上买现成的泥料,喜欢跑矿源去挖,认识了很多采泥的人,跟他们探讨学习。从他们挑出来的好泥矿里再去挑选更精的自己喜欢的泥矿,泥也是回家自己炼的,是用老方法炼泥,而不是用机器。他的泥料原汁原味,追求紫砂泥的本色。

          那天他来八面来风堂参观,我们把他参观时的照片传到了网上,立刻就有人打电话过来询问他的朱泥品,据说是因为以前就听说过他对于朱泥的研究,对他的朱泥紫砂壶也很喜欢,一直都很留意他,然后在网站上看到了,就想通过我们来了解认识他和他的紫砂壶。

          于是,董永君刚离开我们就又驱车去他的家里拜访。他带我们看了他的作品还介绍了一些自己的收藏。

          他对老壶很有研究,喜欢老壶,以前有很多这类型的收藏,后来由于生计方面的原因变卖了不少。现在还经常会有人请他帮忙鉴定老壶,而他乐在其中。

          他很喜欢有“老味”的东西,制作紫砂壶也沿用老的技法,但是在紫砂壶的造型上却意外地创新,每年都会设计五、六种新品。这可能跟他的随性有关。他的壶都是不用模具的全手工制作,他也不画图纸设计壶型,随意地跟着感觉来做。

          他有一把叫做《随竹缘》的壶,是在参加比赛的时候现场创作的,获得了二等奖。他的顾客大都是收藏家,大概有二三十位专门收藏他作品的。对于他这把《随竹缘》的壶型有很多人想要,却都是缺货来不及做,只留着参赛的这把。每每有人提出直接拿这把,价钱也越出越高,但他始终都舍不得卖,他说这是具有纪念意义的,想要留着自己收藏。

          制作《随竹缘》的泥料也是他自己调配的,在段泥中调了砂,烧成之后的壶呈泥土的灰棕色,但细看时紫砂的砂质还透着些紫红色,很特别。

          《随竹缘》在设计上秉持着的对称原则,从细节处一点一点透露出来。壶盖沿部分和壶把连在一起,是由一段竹子绕着盖沿围了一圈,在相交处并排在一起弯出壶把,又在壶把下方和壶身连接处分开,对称伸展贴合在壶面上。整个壶把呈倒三角型,又因壶把下方分开的设计,使得看上去简洁大方却更加稳重有力,可归位壶身的气势。而壶嘴处不仅做成竹段状,更是在竹节处添了颗小笋芽,使得整把壶看起来不会太严肃古板,反显得生动,配上壶养过后发出的哑光,有种春雨过后,春笋开始冒芽而出的朝气蓬勃和欣欣向荣,让人耳目一新。壶纽做成了太极的图样,阴阳两仪一凹一凸,让整把壶突然就生出了许多禅意,壶纽边缘也用竹子围了一圈,还有两支竹叶对称蔓延壶盖,竹枝伸展方向顺着壶纽中心太极两仪分隔的方向,写意自然。颇有些“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的意味。

          整把壶设计得自然而不造作,壶身没有用竹段壶的样子,而用传统掇球壶的造型,却与他细节处的创新意外地相称,气势也契合,一气呵成的流畅。

          他随心所欲的创新,但是不脱离传统,小壶尤甚。他以传统工艺为前提,不断吸收各种民间工艺表现手法,注重古文学,贯穿现代陶艺的设计理念,通过自己的感悟,拓展自己的创作思路。追求完美,注重其文化底蕴的堆积,为他的紫砂艺术赋予更为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42(s)   6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