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岳阳王炳炎:从矿工到名画家

        作者:核实中..2009-08-08 09:33:53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王炳炎作品欣赏

          灰色衬衣,土黄色裤子,一双拖鞋,说话声音低沉不乏感染力,和蔼的笑容。

          记者见到王炳炎教授是在他家,只见他悠闲地坐在沙发上,脸上还带着一丝倦意,身边的电话却响个不停。

          称教授还不够准确,在绘画界,他早已是如雷贯耳的知名画家。和记者聊天时,王炳炎端着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慢慢地品尝着,深邃的眼中沉淀着如画般岁月的沧桑。拿在手中的黑白照片,掀开了他尘封已久的往事。

          下放农村 挑粮翻山越岭

          1970年夏,王炳炎被下放到湘西自治州永顺县石堤西区农村。在那个年代,他干活几乎不分日夜,没有饭吃的日子至今也让他难忘,甚至还有过足足三个月只吃马铃薯的艰难往事。对于当时的知青而言,要想进城工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只能通过招工才能获得“选择权”。

          “一天到晚,翻山、下坎、过河,肩上还要挑100多斤的东西走几十里路。”此刻,他用手势描绘着当时上山阶梯的高度,一不小心,就有滚下山的危险。冬天,他也只能穿着棉袄,系着草绳,劳作到天黑。

          “近段时间,我和同队知青还特意去了一趟湘西。”王炳炎告诉记者,他去看望了以前生产队的老队长。老人非常贫困,返回之前,王炳炎将身上带去的1000多元钱留给了老队长。

          从矿工到画家

          1972年,由于其出色的表现,他被生产队选出来,变成了古丈县磷矿一名普通的矿工。“再苦再累,也满足。”王炳炎告诉记者,那时心里没有怨言,人活在温饱的边缘线,什么也不敢想,只要能吃饱,就已经心满意足了。不像在农村下放时,生活毫无保障,根本填饱不了肚子。

          他回忆说,开始自学画画的条件很艰辛:没有铅笔,就从邻居家借个“铅笔头”;没有画纸,就用晒图纸替代;当时用来临摹的摹本也只是一本破旧的黑板报刊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烈的求知欲,王炳炎一边坚守自己的岗位,一边坚持自己的梦想。在这艰难又无成就的日子里,他也曾遭受过周围人的挖苦,在空余时间画画时,耳边总会飞来“哎呀,大画家又画画啦,你什么时候会出名啊?”之类的嘲笑。他并未因为环境的恶劣而改变自己内心的想法和追求,王炳炎暗暗发誓,路是靠自己走出来的,目标定好了,只要去奋斗,一步步往前走,总会迈向成功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画的宣传画也越画越多,越画越好。几个月过去了,一幅水粉宣传画经有关部门看中被抽调出来,负责全县宣传画的制作,从此,在县城里的名气就开始大了起来。随后,他又被调到邵阳湖南制造厂主抓宣传工作。

          “虚心、求教、广采博长”

          “我的一生中,遇到了很多的老师。”王炳炎是一位受到湖南工笔画大家陈白一、黄铁山、邹传安等老先生高度赞赏的中年画家,也是一位在全国美展中屡次获大奖的优秀画家。

          他的作品《胜似亲人》获全国第六届美术作品展览银牌奖,并被编入全国小学语文第五册教科书;《黄金路》获全国首届职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览一等奖;《潇湘女》获全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品奖。其中的部分作品曾代表近代中国美术赴前苏联展出,代表中国现代优秀作品赴日本展出,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先后三次收藏,被中南海收藏。多次在港、台等地和泰国展出并被出版介绍……当时,画界有不少朋友说他几乎成了“获奖专业户”。

          绘画上,王炳炎获得了无数的荣誉,然而,他依然保持着虚心向人求教的态度。一路上,遇到过不少在专业上为他引路的老师。他不断地吸取前辈经验,糅合西洋画技,形成自己色彩明快,笔法细腻,造形生动的风格。不少人对他的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有一种宁静的诗情。

          生活中,他是一位热心而仁慈的长辈。他的一位学生告诉记者,去年,他有一位师兄,也是王炳炎教授的学生,曾经因为找不到工作而绝望,一蹶不振。王炳炎知道后,特意将他接到家里住了近三个月,免费吃住、教其画画、耐心地在为人处世上教导他。

          农村劳动妇女是他一生创作的主题

          王炳炎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湘西的劳动妇女为表现对象。他通过撷取人类劳动生活中最典型的场景———“赶集”、“秋获”、“静响”、“丰收鼓”、“哭嫁图”、“离娘饭”、“月光”、“毛毛雨”……,集中地体现劳动过程中的优美和充实,细致入微地刻画劳动妇女与自然与劳动同拍共振的生命律动。流畅而精细的线条,淡雅的用色,造成清新而沉稳的画画效果。每一幅作品的主人公都有切合生活场景的极为生动传神的表情。

          当记者问王炳炎“创作劳动妇女的源泉为什么能贯穿他一生的绘画创作”时,他告诉记者,“笑有很多种,但我大部分作品中的笑,都是一种苦涩的笑。要画像一个人并不难,但要体现一个地区,一群人,特别是那里的劳动人民,没有亲身的体验是难以做到的。”

          “那个年代,我接触到了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村妇女,她们任劳任怨,为别人洗衣、做饭……在艰难的环境下,我感受到了她们质朴的品质,点点滴滴地感动着我。”一年多下放农村的亲身体验,由于对传统文化和劳动妇女感情的深切体味,王炳炎笔下的劳动妇女无论是欢乐还是痛苦,无论是悲伤还是惆怅,都是埋藏在他心底的情愫。

          尽管王炳炎出身在城市,但湘西成了他心底扎根的唯一的故乡,农村妇女的记忆也成了他绘画中永远的情愫。近六十年的人生有45年在底层度过,靠自学走上艺术道路,他最终走上高等院校的艺术讲坛,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这对于他来说,一切无疑是一个奇迹。

          来源:网络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45(s)   6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