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500张罕见版画重拾遗失在西方插画里的中国史

        作者:卢欢2014-03-31 08:55:10 来源:长江网

            (1/2)阿兴与阿友

            (2/2)女水果贩子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老照片收藏家、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沈弘耗时十年,将世界上第一份图画周刊《伦敦新闻画报》与中国相关的文字与图片翻译、整理出来,结集为《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晚清1842~1873》,近日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推出。<伦敦新闻画报>

            500张罕见版画,记录19世纪的中国生活

            创始于1842年的英国《伦敦新闻画报》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图画为内容主体的周刊。历来关于评论和引用这一新闻刊物的价值和历史地位的文章很多,而此次出版的《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则是世界上首次将它翻译出版。

            该书收录了500张罕见西方版画和50万字西方记者一手关于晚清1842~1873年间的现场报道。大量制作精美的版画插图和颇具现场感的速写,不仅给我们展现了宽广的19世纪中国世俗社会生活图景,同时也为新闻纪实性版画艺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范本。

            早在2003年发现《伦敦新闻画报》的珍贵史料之后,译者沈弘就曾下决心要把这个刊物中有关中国的报道都翻译成中文出版。他认为,这些资料所报道的一些事件和中国社会生活的细节往往是中文史料中的盲点;它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往往跟中文史料相左,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照物。

            据沈弘介绍,画报创刊之时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刚结束之时,由于当时英、中民间交往很少,作为插图作者的画家们大都从未来过中国,平时所依据的几乎全都是第二手资料,故而他们所呈现的中国形象是有明显隔阂和偏差的。例如画报1842年7月9日的一篇中国报道中关于清军炮兵的插图就有明显的问题:明明是在介绍清军的情况,但图中两位士兵的装束和盔甲却明显不是清代的样式,而更像是明代的。

            插画详解同治大婚,在英国掀起“中国热”

            但这种局面很快就发生了变化。从1856年开始,该刊开始往中国派遣特约画家兼记者。从那时起,凡是在中国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有该刊特派画家兼记者的现场目击报道和图片、文字资料留存。仅1857至1901年间他们就向英国发回了上千张关于中国的速写和几十万字的文字报道。他们的中国写生作品和系列报道在当时英国国内更掀起了一股持续好几年的“中国热”。

            沃格曼是于1857年3月第一个被派到中国来的特约画家兼记者。7月17日,他开始从中国发回每周一期的中国目击报道。他主要报道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整个进程和各次具体战役的细节,其中最重要的要数火烧圆明园。此外,沃格曼的视野尽可能广泛地介绍他亲眼所见的各地风情。

            战地记者辛普森则在1872年被派往中国报道同治皇帝的娶亲婚礼,该系列报道在英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几篇文章将清朝八旗如何挑选和训练秀女、大婚之前如何在北京大街上展示各地送来的礼品和皇帝的聘礼,以及大婚那天晚上婚礼行列又是怎么把新娘迎娶到紫禁城里的整个过程颇为详细地介绍给了西方读者。他关于这次皇帝婚礼所画的相关插图也格外出彩,其中两幅曾被选中作为《伦敦新闻画报》的封面。

            这些留存下来的林林总总、内容繁杂的报道文章和插画穿越时空直至今日,令我们在翻看阅读时还能产生一种幻象,似能复活过去的生活场景、隆隆的炮声、马的嘶鸣和喧闹的人声……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45(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