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观·想的表达——尚可作品展(广东站)

            (1/5)观·想的表达——尚可作品展(广东站)

            (2/5)《惠风和畅》116cm×100cm国画

            (3/5)《乐逍遥》49cm×46cm国画

            (4/5)《同奏》48cm×46cm国画

            (5/5)《一起走过的夏天》70cm×244cm×3国画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观·想的表达——尚可作品展(广东站)
            展览时间:2024/03/09~2024/04/07
            展览地点:[广东]-东莞市莞城区可园北路1号-(岭南美术馆)
            主办单位:中国国家画院、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东画院
            参展艺术家:尚可

          展览地点:岭南美术馆综合展厅B1

          开幕时间:2024年3月9日上午10:30


          展览前言

          美术的历史不仅是绘画语言与形式不断探索的流变史,而且是历代画家不断思变的观念史,承载着画家对艺术诉求的思索或拷问。可以说绘画不只是作为一门技艺予以承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画家可以借绘画表达一定的思想,包括客观感受、生命体验与个人情怀等,由此使画家乐于其中。绘画探求方向的不断修正,乃出于画家对如何恰切地表达内心思想的深层期望。其思想的场域或研究范围不外乎两方面。其一为对客观世界的感受与表达;其二是对主观世界的发现与揭示。关于前者,历代以来的中国画家讲求“外师造化”“饱游沃看”,游观客观世界被认为是创作的感受储备,记录生活乃画家的基本技能。而对于后者,则成为画家面临的另一研究内容,是画家对内在心灵的探寻和视觉呈现,即所谓“中得心源”的理论所指。尽管“观”的世界与“想”的世界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两者彼此交互或关联,任何的主观意识往往基于对所观的客观世界的认识或感悟,从而引发与构想不同的主观世界。从“观”的层面而言,人们每日穿往于客观世界或现实生活中,可谓不乏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而“想”的层面形成需要画家作更深刻的探究与掘取。

          由对所观的客观世界的呈现到对所想的主观世界的表现,是中外美术发展的变动规律,也体现了画家视泊近内心诉求为创作的目标指向。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等量择取,而成为一种共识的变动朝向。中国画理论的核心是“写意”精神,所谓“写意”,概括而言,既以书写的语言表达画家的主观思想与情感,因此“观”处于次要位置,“想”则属于支配的地位。反映内在心灵的真切,而非描绘外在世界的真实,被认为是画家创作的要旨。历史上“写神”和“写逸气”的倡导,使传统中国画的写意一路向纵深推进。西方绘画的演变模式乃从具象、意象、抽象甚至到观念艺术的发展,也反映了西方画家的艺术思维的更替与实践方向的拓展,即绘画客观因素的渐减,主观因素的强化。“观”的世界被“想”的世界之呈现所遮蔽,成为一种历史变动的必然趋势。

          一直以来,绘画创作表达什么与如何表达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对内心所想的体现以及尝试与之相应的语言与形式,成为令我欲罢不能的创作实践。近年“画梦”系列作品,其初衷是想表现人在现实中的不同状态,反映其通过梦想获得内心的平静,在编织理想中建立自信与对美好的向往。可以说于梦中放飞心情是对生活压力的短暂排解,而且对生活的希冀与愿景的自许是人们不懈追求的动力。由于表现的情景是虚幻的,因此,在绘画创作上也就不拘真实的营造,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以及时空的错置,其体现的不仅是人的梦想状态,而且借这一题材实现创作上犹如梦中人般的心灵的自由和表现的自由。在表现手法上,因梦的虚幻而以浅灰的色墨去体现似真亦幻的超现实情境。与梦系列作品形成的视觉反差的是表现日常生活的作品,其以重墨或重彩的语言,表现都市的躁动与喧嚣,以及快节奏的生活状态。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由信息时代到数字化时代的更迭,人们被纷繁迭出的信息所裹挟,主动应对与被动接受、甚至焦虑情绪是人生的常态。一方面,这反映的是一定的世界观或人生的现实观察;另一方面,在时空建构、形象塑造与形式探求中体现内心所想是我创作的主要驱动。不拘于已有笔墨样式,超脱时空的真实局限,人物、场景与图形符号的叠加,以期构成一种反映“观”“想”的人生百态图谱。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75(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