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07-28 14:24:56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2001年12月15日至2002年2月15日,由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引进的“黑白意象——毕加索版画展”将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现代艺术厅举办。161幅版画,来自法国洛代沃博物馆。
■黑白世界的斑斓色彩
毕加索创造力的丰沛是惊人的,除油画、素描外,他在壁画、雕塑、陶艺、版画、舞台设计、舞台服装等各个领域都有着独特而出众的表现。其完成的作品可统计的多达6万到8万件,另外还有许多无法计算的各类私人藏品。版画是毕加索创作中比较随意的一部分,反映出他思想、情绪的变化,手法新颖。此次展出的版画,是毕加索于1942年至1968年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居住在巴黎时期,到战后定居法国南部的最后十年期间所作,大部分是他60岁到80岁期间的成熟之作。展品分为《大自然的故事》、《卡门》、《斗牛》、《塞莱斯蒂纳》四个主题系列,无限的创意和想象,潜在的情绪与欲望,蕴藏在黑白世界里。
《卡门》系列,毕加索以简练的线条摆弄着人类面孔的无穷变相。《斗牛》系列,被他爽快淋漓地转变成光与影的抗争。《大自然的故事》异常平静,盈尺之内呈现着造物的尊严与灵性。
《塞莱斯蒂纳》系列是毕加索在87岁高龄时创作的,也是这次展览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六十帧金属蚀刻版画取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作家费尔南多德罗哈斯的名作。它们体现的是毕加索的欲念和幻想,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为什么只是毕加索的版画
毕加索的名声太大了,其原作虽然遍布西方的大小美术馆,但已多年不曾在中国现身。这次展览让人在欣喜之余,又不禁心生疑问:为什么只是版画?为什么没有油画?为什么我们没有机会在中国看到著名的《格尔尼卡》或《亚威侬少女》?毕加索的版画,想必也有不可及的好处,但毕竟不是独一无二的,其重要性到底比不上他的油画或素描。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的负责人石京生先生就此解释道:毕加索的重要作品散落在博物馆及收藏家手中,策划、组织展览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当然,对中国而言,最大的障碍是钱。毕加索太贵了,借展费、保险费、运输费,中国的大博物馆都不一定办得起。
毕加索贵,那罗丹、埃舍尔、达利、摩尔这些巨匠就不贵了吗?他们是怎样来到中国的?据中国对外展览中心总经理张宇先生介绍,这些展览大多是政府交流项目,有的还是伴随着外国首脑访华而来。张宇认为,在中国,在北京,大型艺术展览困难很多,因为一是钞票不够,二是展场条件普遍差,很难争取到名贵的作品。
■办展览赚不了大钱
尽管我们这些年看到的好展览大多是政府项目,但近一两年,民间办展、从商业渠道运作的展览还是在悄悄起步。比如世纪坛艺术馆的展览全靠歌华集团投资。有投入,就期望回报,但从目前的情况看,靠办展览挣钱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张宇说,在国外,不少大企业会把资金注入高水准的艺术展览,而不会考虑赞助百老汇式的商业演出。在中国正相反,艺术展览很难成为企业的赞助目标。靠办展览在中国挣大钱还不成熟——“不是说一点儿都不挣,而是挣不了大钱。事实上,一个艺术博物馆存在的价值,在于它能不断提供好展览,而不在它能发大财。为什么我们总是什么事都往钱上想?”
世纪坛艺术馆办展的经验部分地印证了张宇的话。石京生说:“我曾在电视上看到一些省级的美术馆的负责人发言,他们反对民间办展,认为展览应该由国家资助。而我们是没有拨款的,办展览必须适应市场运作方式。想通过办展览赚大钱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艺术展览的环境,让公众参与进来,吸引国内的企业、有钱人关注艺术活动和艺术教育。氛围改变了,大家都有了,我们也就有了。”
■我们忽视了什么
长久以来,我们面临着一个矛盾,总是抱怨没有好的展览看,一旦好的展览来了,又总是出现门可罗雀的尴尬局面。亨利·摩尔不可谓名气不响,但一度展厅里相当空旷。张大千不可谓造诣不高,但境况更惨,据张宇先生亲身经历,加上他展厅里一共6个观众,还不及服务人员多。而一些名气不够响、其实很出色的展览被忽略更在意料之中。这是什么原因?社会心态浮躁?艺术欣赏水准低下?文化传统缺失?……“无论如何”,张宇认为,“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是把空气炒热,把观众吸引到展厅里,让大家对艺术展览感兴趣。”
举办艺术展览,一方面需要逐步改善大环境,另一方面,策展、布展、宣传、销售等技术环节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摸索。比如,国外成熟的艺术博物馆的收入,只有20%来自门票,另外80%来自附属产品。世纪坛艺术馆在这方面做了尝试,玛雅展期间,有画册、小雕像、小饰品出售;这次毕加索版画展,将推出部分复制品,并举办讲座、临摹等艺术普及活动。
或许有一天,我们能拥有成熟的展览环境,成熟的观众,那就不用担心看不到大师名作了。
来源:网络
|
-
- 艺术家
-
- 艺术展览
-
-
- 艺术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