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金溪竹桥古村

            (1/7)金溪竹桥古村

            (2/7)金溪竹桥古村

            (3/7)金溪竹桥古村

            (4/7)金溪竹桥古村

            (5/7)金溪竹桥古村

            (6/7)金溪竹桥古村

            (7/7)金溪竹桥古村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翻阅新编《金溪县志》,发现双塘镇有个很不平常的村庄――竹桥。说它不平常,是因为《新编县志》中大事记、人民政权、群团、木刻印书、著述目录、人物等章节,都记载了与这个村庄有关的人和事。竹桥不仅是金溪县最早成立乡革命委员会(苏维埃政权)的村子,而且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人物,全县61个立传人物,竹桥占了3人;250个著书立说的学者,竹桥也有3人;194名革命烈士,竹桥有2名;新中国成立后至1985年的11名县团级干部中,竹桥又有2人。

             竹桥村位于县城北十公里,古代金溪至东乡大路挨村而过,村前一溪如带,良田万顷,村口仍有四人合抱老樟树一株,下有锡福庙,再下首仍有紫澜阁遗址,村后树竹繁茂,鸟呜树幽。村有总门楼远案崇麓岭,近案黄婆岗,始建于元末明初,为风水师廖禹先生所定,总门楼前有“品”字形排列,而周围都有石栏杆围成的多边形古井三口,寓意喝了这“品”字井的井水,不管是为人、为学、经商都要讲究品德,门楼内房舍俨然,宅栉邻比,户近两百,从超千丁,村内有水塘七方,全由石块砌成,中间为一月塘,形成七星伴月之象,俯瞰全村,形似一柄巨扇,诚为当代金溪一个古风犹存的保存较好的古代村落。

            走进竹桥,我们仿佛走进了100多年前的过去。100余幢明清建筑保存完好,蔚为壮观。陪同我们采访的退休教师余运中说,竹桥村前有上、中、下三个门楼和一个总门楼,不管红、白喜事,三个门楼是必经之路,村后有3个山门直通后山,过去是专门为防止强盗、土匪而特意设立的退路,房屋为清一色的板石墙基,一般高1.5米,最高的有2米,而且连成一体,村里的排水沟都是用石块砌成,成为一个封闭式的防御系统。这里的排水沟,自北向南流入村中的七口塘中,一条东西向直街与十来条南北或东西向小巷交接。弯弯曲曲的巷道,均用青石板铺成。有的巷仅2尺宽,两人相向而行得和和气气地相让才能通过。

            竹桥村有明代所建民居8幢,明代祠堂1幢(文隆公祠),其余为清代建筑,均为清一色的青砖灰瓦,显得朴实素雅。高高耸立的山字墙,既有艺术观赏价值,又有防火防风的实用功能。民居多为上下两堂,仅有一幢明代所建民居分上下四堂。厅堂居中,左右为卧室,中间是一方天井,上露天光,厅堂采光全赖于此。下为石砌的泄水池,天井四周檐水如四柱珠帘流入池中,随即排出而不四溢。明代及清初住宅大门开在东侧,其他宅第的大门则开在正中。门楣、屋檐、雨檐及屋内墙壁、门柱、窗棂、柱磉、坊头、揎板、天花板等多有雕绘装饰,令人叹为观止。

               这些建筑群中有三组建筑群更有特色,一为“文林第”,一为“十家弄”,一为“八家弄”。建筑群中均设有三门,即总门、巷门、大门,各有并排四栋或三栋式样相同的房屋由耳门相通,雨天往来并不湿脚。更为称奇的是,中门楼前的空地上,隐约可见用青石板铺就的一个“本”字,门楼后有一个“人”字。本者,根也,这个“本”字告诉一代代的竹桥人,不管在外读书做官,还是经商致富,你的“根”都在这里。落叶要归根,人不可忘本,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所在。因为这个“本”字,家族才有一种亲和力,民族才有一种凝聚力。“人”和“本”二字联在一起,大概竹桥先人已经意识到“以人为本”,而且谆谆教诲教育后人不要忘记这一祖训吧。这一文化现象恐怕是别处很少见的。

              当走进一户人家,牌楼式石门,一看就是大户。原来,这里是清顺治八年举人、山东齐东知县余为霖所建的“文林第”。穿过几百年前的古老巷道向北而上,我们还见到了两组建筑群,一为“十家弄”,一为“八家弄”。在整个建筑群中,间立着十余座非住宅建筑,即公益性人公共场所,如怀仁书院,大房二房三房书院,养正山房,苍岚山房,公和堂,锡福庙等,还有祠堂6座,上、中、下三个门楼,总门楼,后山门,古井三口,池塘。总门楼和上门楼的墙上分别嵌着道光十一年和乾隆十六年全族人立的禁碑。赐福庙中还立有一块康熙六十年立的石碑,上面记载着当时李县令处理该村与邻村争水的判词。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76(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