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刀耕版印 铭刻风华

        作者:李百灵2023-11-05 07:54:08 来源:中国文化报

            (1/7)初踏黄金路(版画) 56×48厘米 1963年 李焕民

            (2/7) 鲁迅(版画) 12×10厘米 1936年 力群

            (3/7)藏族女孩(版画) 44×24厘米 1958年 李焕民

            (4/7)战油海(版画) 61×87厘米 1974年 晁楣

            (5/7)乡村小学(版画) 43×57厘米 1964年 徐匡

            (6/7)林间(版画) 39×37厘米 1980年 力群

            (7/7)亲昵(版画) 38×39厘米 1982年 彦涵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刀耕于木,版印于纸,版画铭刻的是历史记忆,谱写的是时代风华——20世纪30年代的新兴木刻运动是中国现代版画的开端,正式使用“版画”一词也始于此。新兴木刻版画与古代传统木版画全然不同,是强调自画、自刻、自印的木刻版画,以刀代笔,直刻而成。中国现代木版画始于追求民族独立的革命历程,自借鉴欧洲木版画起步到融合本民族艺术特色,短短几十年间,中国现代木版画百花齐放、灼灼其华,成为美术史全景视域中不可或缺的视觉文本。

          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承办的“刀耕版印 铭刻风华”——中国国家画院典藏20世纪木版画精品展于10月18日至11月17日亮相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览展出了中国现代木版画创作的卓越成果。

          展览精选中国国家画院收藏的20世纪木版画精品200余件,以“峥嵘曙色”“改天换地”“疆域行歌”“风华正茂”4个单元展示力群、彦涵、修军、李焕民、晁楣等版画名家创作的内容题材多样的版画作品——从烽火硝烟的革命岁月到火热的生产建设时光,从改造自然的劳动进行曲到雪域高原的民族牧歌,从诗意盎然的自然景致到生动传神的人民容颜,皆留在刀耕版印的黑白之间。展览以题材分形为框架,兼顾时间结构,以小见大,以局部观整体,勾勒出20世纪中国版画史的整体形象。如彦涵的《彭德怀像》《当敌人搜山的时候》《飞夺泸定桥》、力群的《饮》等版画名作,既有革命战斗的描绘,也有解放区军民生产生活的写照——版画家们满怀爱国主义激情,创作出这些具有民族化、大众化风格的木版画,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和斗志。修军的《终南山下》、晁楣的《战油海》、徐匡的《乡村小学》、李焕民的《藏族女孩》等作品,展现出版画工作者走向田间地头,走到林场牧区,走进学校课堂,围绕工业生产、农业劳动、文化教育、城市建筑等主题所作出的版画艺术探索。在致力于主题性创作的同时,版画家们不辞辛劳地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采风考察,积累素材,少数民族的精神信仰、风土人情、特色服饰、骑马放牧、欢快歌舞、身姿肖貌……皆留在“刀耕版印”之间。

          展览以按图索骥的方式追踪木版画图像传播的轨迹,通过版画原作与出版物实物平行陈列的方式,可视化地呈现大量被复制印刷的图像是如何跨媒介传播,又是如何被公众观看的。

          在展览叙事语境中,木版画不再是静止于美术史中的经典作品,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可传播的图像。这些装裱密封于画框中的作品曾经出现在展览会的墙面,刊登在报刊杂志,印制成宣传画,设计为书籍封面,作为日记本插画,显示出木版画几乎能介入所有平面纸质媒材的鲜明艺术特色。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66(s)   7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