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一切为了与群众见面”——华中鲁艺美术教育的启示

        作者:吴端涛2022-10-09 07:45:12 来源:中国文化报

          我们战斗在苏北(版画) 1941年 莫朴


          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以下简称“华中鲁艺”)是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之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举行之前创建的。在华中创建一所以延安鲁艺为范本的艺术学院,是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共中央对敌后沦陷区的军事和文化战略部署的具体体现之一;同时,创建一所以鲁迅之名培养革命文艺人才的学校,也反映了华中局及新四军集体对鲁迅在革命斗争中重要地位的共识,寄予了其可以追随延安鲁艺,进而起到为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稳固和发展培养鲁迅式文艺人才的强烈愿望。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因为盐城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和新四军中特殊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地位,为华中鲁艺的创建和发展提供了与延安鲁艺完全不同的机遇与挑战。因为苏北距离上海更近的地理位置优势,获得了较之延安,在人才输入上更为便捷的交通优势。在抗战时期,很多非常重要的艺术家都是将华中鲁艺作为其为抗日的第一站和中转站。可以说,自上海而来的文艺英才奠定了华中鲁艺的基础。但显然,华中鲁艺创建的目的不仅是人才的中转站,更是渴望快速建成一个为抗战输送优秀文艺人才的培育基地。

          根据当时美术系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可知,其宗旨就是为了使学员在短期内快速具备最起码的写生能力和描写人物的基本功,培养一批能从事宣传画制作的美术干部。因此,以华中鲁艺为主阵地所展开的美术创作,秉持“一切为了与群众见面”的宗旨,在苏北抗日根据地得到了快速发展。正如时任美术系主任莫朴所说:“你纵有再好的作品,如没有和群众见面的办法,也只好自己欣赏,更不能适应当时斗争形势的需要。”而木刻版画成为根据地美术创作繁荣中的主流。

          实际上,新四军的美术工作者一直注重积极利用客观的现实条件,以尽可能多的媒介贴近群众,体现出灵活多变、守正创新的特点,而这在华中鲁艺师生中得到了继承。在皖南新四军北上东进的战略途中,文艺工作者就多次创作墙画、布画,这些流动性强的美术形式随处可见。王阑西将其称为“宣传工作的先导”。无疑,墙头宣传画和随军而行的布画两种形式都符合了敌后游击宣传的需要。皖南事变爆发后,先期抵达华中鲁艺的师生们曾以《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为题在校园内创作了一幅大壁画,表达了义愤填膺、众志成城的心志。在苏北抗日根据地逐渐稳固后,墙画和布画以其便捷的形式得到了延续。在中原局及军部的领导下,苏北抗日根据地的美术活动日渐活跃。相对稳定的创作环境和展示地点,也为华中鲁艺的师生们提供了稳定的创作条件。依托盐阜区报刊平台的快速发展,版画、漫画、连环画等多形式的创作越来越多,苏北根据地的美术创作也迎来了繁荣期。

          在敌后的特殊环境下,面临日寇频繁的“扫荡”,华中鲁艺多次转移,被迫解散后成立了鲁工团。为适应形势变化,文艺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比如华中鲁艺解散后被分配到盐阜文工团的原美术系学员车戈等创造了“灯光洋片”。此外,新成立的军鲁工团美术组副组长张拓设计创作了“影子戏”,该演出由美术组负责设计制作,文学组写词配诗,戏剧组朗诵说白,音乐组合唱配音。可以看到,这些宣传品较之前一大变化是吸取不同艺术形式的优点,并强调不同门类间的配合性。此外,军鲁工团美术组在原美术系干事吴耘等人带领下,还积极探索民族形式,向民间和传统学习,在阜宁、淮阴、涟水等地根据当地春节期间在牛栏里张贴的“牛印”而发展出“新牛印”,除画面尺寸和印刷色彩、纸张等学习旧牛印的形式外,技法和风格上吸收民间装饰趣味,进行审美创造,以发展生产和坚持抗战的新内容宣传党的政策,拓印后送给当地农民,深受欢迎。

          当时华中鲁艺师生的美术作品有相对固定的展示场所。除了校园内,校外的“大众画廊”引人注目,吸引了大批城郊农民及城镇居民。“大众画廊”作为美术作品展示的地点,已成为直接面向群众的艺术空间。同时,盐阜地区众多出版机构等也为美术系师生提供了走近大众的平台。1941年6月,华中鲁艺全体师生深入盐城五区等地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实习,过程中为普及抗战文艺,帮助群众办墙报、黑板报,出刊了《民众书报》《大家看》和《实习快报》,以多种形式宣传群众、组织群众。

          华中鲁艺创办后,以鲁艺美术系师生为依托,相继成立了系列美术组织,并筹办多个美术活动。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苏北木刻协会”,主要吸收华中鲁艺美术系教员及学员,以及在盐城周边活动的美术工作者。1941年5月8日,苏北木刻协会和华中鲁艺美术系联合召开美术运动座谈会,对今后木刻运动的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门研讨,显示出作为一个美术组织,对从木刻本体出发更好地服务抗战的集体自觉。此外,还结集出版了《木刻选集》《木刻漫画》等。

          华中鲁艺师生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及新四军的直接领导下,在宣传战线上为稳固和发展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努力工作,同时为了应对敌伪的扫荡,积极应变,游击式办学。因为与敌人的近距离接触,让师生直面前线,因而得到了血与火的淬炼。华中鲁艺存在时间虽不长,但美术教育结出了硕果,一批美术人才在抗日敌后战场成长,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美术创作也迎来了高峰。特别是在反扫荡中,他们以美术创作为武器,广泛发动群众组织农会、成立自卫队,宣传人民参政,动员减租减息,助农耕、保夏收,通过多种形式的文艺宣传,美术系师生不但深入了大众,更进一步理解了大众,使学习与工作联系起来,让艺术与民众联系起来,有力推动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稳固和发展。

          (作者系《美术》杂志编辑部主任)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43(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