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徐悲鸿《巴人汲水图》创作始末

        作者:周惠斌2021-10-05 07:42:34 来源:收藏快报

            (1/4)徐悲鸿和中央大学艺术系学生在江边合影

            (2/4)徐悲鸿在作画中

            (3/4)徐悲鸿《巴人汲水图》,1937年,北京徐悲鸿纪念馆藏

            (4/4)徐悲鸿《巴人汲水图》,1938年,2010秋拍成交价1.7136亿元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转移,国内军政要人以及文教等诸多领域的名人,纷纷来到战时首都重庆。

          1937年秋,画家徐悲鸿随国立中央大学西迁至重庆大学,执教该校艺术系。不久,应重庆工商界著名人士石荣廷的邀请,搬入嘉陵江北岸磐溪的石家花园。当时,徐悲鸿每天都要乘渡船过江,往返于江北磐溪和江南古镇磁器口,而每每经过嘉陵江,总会看到山城百姓历尽艰辛从江中汲取生活用水的劳动场景。他们肩荷沉重的木桶,沿着陡峭崎岖的石阶,步履维艰地挑水上山。这一久已寻常的社会生活画面,真实反映了巴蜀人民艰难困苦的生活,也折射出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勤劳坚韧、不畏艰辛、满怀希望的精神品质。徐悲鸿目睹之下,内心受到强烈震撼,触发他喷薄欲出的创作激情,于是在1937年冬日,精心绘制了国画《巴人汲水图》,反映出他对重庆百姓凄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巴人汲水图》堪称徐悲鸿在重庆教学和生活期间创作的最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整幅画作高300、宽62厘米,构图匠心独运,人物刻画传神,以概括凝练、融会中西的艺术手法,细腻地描绘了重庆人民传统汲水的劳动细节。令人称道的是,画幅窄长,悬挂起来,与嘉陵江陡峭的百丈悬崖高度契合。

          整个画面由男女老幼7个人物的“舀水”“让路”“登高前行”等三个部分构成。其中,“舀水”部分,表现了一名男子头发已然秃谢,但是体格健硕,他光着膀子,身上仅穿着一条黑色短裤,匍匐着上身,右手紧握一只木桶提梁,从湍急的嘉陵江水中,熟练而迅捷地舀取江水;旁边一位赤足妇女,衣衫褴褛,低着头吃力地将舀满的水桶提到岸边。“让路”部分,刻画了一名男子头缠汗巾,赤臂裸腿,弓着身体,隆起背脊,埋首肩挑被水桶压弯的扁担,沿着陡立的石阶艰难地向上攀登;旁边应急石上,站立着一名身穿长衫、前摆挽在腰间、肩负空担让路的青年男子,他身体微侧,关切地凝视着攀登的挑夫。“登高前行”部分,塑造了三名挑夫相继爬完艰险的陡梯,登至石山顶端,担水迈步前行……

          三组画面之间,通过江岸的岩石和层层石阶进行过渡和衔接,石阶和岩石以墨线勾勒,呈“之”字形分布,错落有致。画面上半部分描绘一丛翠竹和数枝早梅,凸显中华民族在严酷的历史环境下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气节情操。中间特意留白,突出山岩的高与陡,以及石阶的蜿蜒与曲折,并题写一首自作诗:“忍看巴人惯担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廿六年冬,随中央大学入蜀,即写所见。悲鸿。”并钤“徐”“悲鸿”两印。

          在内忧外患的特殊年代,中国人民遭受着战火荼毒,百姓生活凄苦不堪,徐悲鸿以艺术性与现实性完美结合的《巴人汲水图》,真实记录了我国民众阶层的生存景象,显示出为黎民写照的艺术担当,为激发全社会同仇敌忾的抗日斗志,产生了积极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而且作品所彰显的“巴人汲水”精神,不仅表现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大形象,更反映抗战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浴血奋战、抵御外侮的时代使命。后来,徐悲鸿在该画稿上补题“静文爱妻保存”,现收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据专家考证,《巴人汲水图》的取景地位于今磁器口金碧正街附近的嘉陵江畔。抗战时期,磁器口是沙坪坝地区原著居民最集中的地区,是当地百姓重要的取水地和交通渡口,这里的江岸梯坎开凿于清代,从岩壁中蜿蜒而下,一直延伸到江边,坡度较缓,呈“Z”字形。当然,徐悲鸿笔下的《巴人汲水图》不排除还融入了其他一些地方的类似场景,经一定的艺术概括提炼而成。

          1938年,《巴人汲水图》在香港展出时,引起广泛关注,被誉为“五百年来罕见之作”。印度驻华公使观展后产生浓厚兴趣,提出重金购买这件作品。彼时,徐悲鸿生活拮据,因此同意按原稿尺寸重新绘制一幅。后来,徐悲鸿在重绘时,特意将自己融入画中——画面上端,画家化身为站立在应急石上穿着长袍的青年,由此巧妙地把个人、民族、时代、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在画作右侧偏上位置,题款“廿七年晚秋,随中央大学入蜀,即写沙坪坝所见。悲鸿”,另增补“东海王孙”“生于忧患”两印。

          抗战胜利后,徐悲鸿所绘的第二幅《巴人汲水图》辗转流落民间。1949年,一位名叫朱良的新四军干部,在重庆街头巧遇聚兴诚银行老板的管家处理一批旧书画,他在一大卷字画中,一眼看上了《巴人汲水图》,以120万元(旧币,相当于120元新币)将它收入囊中。

          1999年、2004年、2010年,《巴人汲水图》先后在北京翰海举办的艺术品拍卖会上,分别以120万元、1650万元和1.53亿元的价格成交,特别是最后一次,加上佣金,成交价超过1.7136亿元,一举打破当时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拍卖纪录,也刷新了中国绘画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40(s)   7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9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