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水龙(1903—1997)是二十世纪台湾美术史上最重要的前辈艺术家之一,曾赴日本及法国深造,绘画风格造型简练,用色对比强烈温暖,画风传达出台湾特有的阳光与热度。战后致力推广台湾工艺美术,尝试用生活实用美学改造一般大众的生活品质,其后理念扩展至都市景观设计与公共艺术领域,坚持美化现代社会的理想。
颜水龙,生于1903年6月,台湾台南县下营乡人。1910年,颜水龙父母先后去世。1915年颜水龙下营公学校毕业后入台南州教员养成所,1918年回母校下营公学校服务,担任教职。受其同校教员泽田武雄(石川钦一郎学生)鼓励,1920年到日本学习美术。
1922年4月留学于日本国立东京美术学校(今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学习西画与油画,1927年3月,东京美术学校毕业,9月顺利考上该校研究科。7月,与陈澄波、杨三郎、倪蒋怀、陈植棋、李梅树、郭柏川、范洪甲、陈承藩、陈慧坤、张秋海、张舜卿、廖继春等十三人组织“赤岛杜”画会(1934年解散)。
1929年,因雾峰林献堂资助,留学法国。期间作品受到马尔香与勒泽影响最大。除此,颜水龙于坎城(Canne)认识画家梵·邓肯,也师承梵·邓肯的装饰性色彩。
1933年,颜水龙任职于大阪的“株式会社寿毛加社”,从事广告设计,是台湾第一位广告人,也自此生平走向以工艺美术为主。1933年—1944年之间,颜水龙除了任职大阪外,也曾受“台湾总督府”之聘回台推广工艺美术。
继1942年在台结婚后,1944年,颜水龙回台定居,隔年被聘为台南工业专门学校建筑工程学科讲师,教授素描与美术工艺史,专门推广台湾工艺美术作品。除了工艺美术推广外,他也是台湾企业识别标志(CIS)的肇始者。
中年时期,以工艺美术为主的颜水龙仍有《范无如诀别图》《憩》等佳作,另外,1934年与1937年也与杨三郎、廖继春等人合作,分别创立了台阳展与台阳美术协会。
颜水龙晚年艺术作品,大多是以原住民为题材的绘画创作。除此,从1961年起,他陆续制作了一连串的马赛克壁画,例如1961年在台湾体育学院台中体育场外墙的《运动》、1964年在太阳堂饼店墙上的《向日葵》、1966年在日新大戏院墙上的《旭日东升》,1969年台北剑潭公园墙上的《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作品。除此,他尚制作过一些浮雕,例如1970年在台北市东门游泳池(今中正区市民运动中心)外墙的《游泳跳水》及1972年在台北市立网球场(台北小巨蛋隔壁)外墙的《打网球》。
1984年,颜水龙自实践家专(今实践大学)教职退休,之后大部分时间都专于绘画,也举办了多次的回顾展。此期间的《蓝与白》与《穿白礼服的小姐》为其代表作。
1997年9月病逝于台中,享年9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