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第三空间与无限的充实——赵红综合版画的本土美学

        作者:李小溪2025-05-07 08:11:15 来源:大河美术报

            重庆画院的专职画家赵红,其艺术创作轨迹呈现出一条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具象走向抽象的清晰脉络。早年,她深耕于国画领域,尤其擅长花鸟写意,以笔墨传神,追求意境悠远。然而,赵红并未止步于此,她敏锐地捕捉到时代变革的脉搏,开始尝试综合材料绘画和综合版画的创作。这一转变并非偶然,是她对传统艺术的反思与突破,以及对现代艺术的积极探索。通过她创作观念的转变,我们清晰地看到,赵红的艺术从对自然景物的直接描摹,转向对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她从花鸟写意的灵动洒脱,过渡到对严谨线型结构的理性构建,再到运用传统套印技法进行绝版水印创作的创新实践。每一步转变都饱含着她严谨细致的思考和对艺术真谛的执着追求,仿佛一位勇敢的探险家,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求索,最终闯入了一个属于她的“第三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她摆脱了传统技法的束缚,挣脱了固有观念的羁绊,尽情地释放自己的创作激情,自由地遨游在艺术的海洋,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诉说着她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刻感悟。

            无限的变化皆由有限的元素构成,时间的沉淀则成就了无限的充实。赵红深谙此道,在水印版画的创作中,她巧妙地将极富视觉冲击力的线条与绝版技术完美结合,这种结合初看之下容易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仿佛是传统木刻水印套印技法的再现。然而,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赵红真正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绝版技术与水印艺术巧妙融合,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探索新径。

            绝版木刻版画,最初是为了区别于传统的套色油印版画而产生的。随着艺术家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绝版木刻版画早已突破了油印的局限,展现出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赵红所采用的绝版水印木刻技法,其独特之处在于艺术家在一块印版上同时进行刻制与印刷,从而完成整幅版画的创作。这是一种刻制与印刷交替进行的复杂过程,需要艺术家具备超常的耐心和精湛的技艺。在创作时,艺术家首先在一块印版上进行刻制,随即印刷一种颜色,之后用清水轻轻洗去印版上的浮色,再在原有的印版上继续刻制,印刷另一种颜色。如此往复循环,边刻边印,随着可以刻制的面积逐渐减少,画面上完成的部分逐渐增多,直至最终完成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既要把握整体的画面效果,又要兼顾每一个细节的处理,需要高度的专注和精确的判断。

            绝版水印版画,既沿用了传统水印版画的媒介材料和精湛的刻制印刷技艺,保持了深厚的东方气韵,又巧妙地融合了绝版油印套色木刻逐刻逐印、自然毁版的创作方式,既具有传统的民族文化气质,又具有现代版画自由创作的鲜明特质。赵红的绝版水印版画,正是这种融合的完美体现,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赋予古老的版画艺术新的生命力,从而展现出独特的本土美学风格。

            赵红的水印版画代表作《瓶——花样年华》(入选第二十五届全国版画展)、《幸福的碗儿》(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充分展现出她在日常生活中的敏锐洞察与深刻哲思。她巧妙地选择了碗、花瓶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创作题材。这些看似平凡的元素,在版画的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与象征意义。赵红将生活中复数性的常态与绝版水印的唯一性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并非简单的形式呈现,而是蕴含着对时间、存在与价值的深层思考。

            制版转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时间的凝固与可视化,它将连续时空中的某一特定瞬间抽取出来,在画面上得以永恒留存。这种艺术处理,不仅是对时间、持续性和变化性的延伸,更是艺术家与观者、周围环境建立深刻对话的桥梁。观者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仿佛也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共同感受艺术家传递的情感与思考。

            赵红在设计色块的结构关系时,展现了对形式美学的深刻理解,她精妙地运用色彩的对比、协调与层次,构建出既富有视觉冲击力又和谐统一的画面。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将个人沉郁的情感渗透其中,使得作品不仅是视觉的呈现,还是情感的载体。在浓烈的感性激荡中,水印的痕迹与流动的情感被精心安排,既收敛有度,又冷静自持。这种情感的表达并非直白宣泄,而是通过创新的技法与构图,将情感蕴含其中,引导观者去感受、去体会。

            木板作为艺术创作的核心媒介,其意义远不止物质材料的展现。它不仅以其独特的物质特性承载艺术家的创意与灵感,而且在“版性”与“印痕”的交融中,艺术家巧妙地表现了外在世界喧嚣与内在心灵宁静之间的和谐平衡。木板的纹理、质感和印痕,不再作为一种背景或肌理存在,而是成为艺术家表达内心世界的载体,以及艺术家情感与思考的延伸。在这样的创作实践中,赵红不仅赋予了作品一种独有的精神气质,而且使之成为情感与哲学思考交流的桥梁。每一刀刻下去,每一次颜料的晕染,都包含了赵红对生命、对世界的深刻感悟。在木板这一传统材料创作过程中,赵红的每一次刻刀和印刷,不仅是一种技术操作,也是一种对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深刻对话,还是情感与哲思的交流,在木板与艺术家、作品与观众之间构建了一个动态的、充满意义生成的艺术生态系统。

            霍米·巴巴的文化理论认为,文化意义的生成并非源于“纯正”的传统或外来文化的单向输入,而是产生于不同文化接触的“间隙”(liminal space)。这种“混杂性”打破了“本土——他者”的二元对立,使文化身份成为动态协商的结果。

            在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在相互交流、碰撞与融合中不断演变。不同文化元素的交织与渗透,模糊了传统的文化边界,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赵红在综合版画的实践,正是对这种文化理论的生动诠释。她并没有固守传统的版画语言,而是大胆地引入极多主义和抽象形态等现代艺术元素,将传统进行了非本质化重构。这种重构并非简单的拼贴与组合,而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突破。赵红的创作打破了对版画的固有认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视觉符号,挑战了传统的艺术语言和文化观念。她的作品既保留了传统版画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艺术的创新精神,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赵红以水与版的遗迹,把日常的时间和生活的灵性留在作品中,这种创作理念挑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自律原则,呼应了中国“物我共生”的传统美学,展现了物质本身的内在力量,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她的作品并非只追求形式上的完美与创新,更注重表达对生活、对自然的感悟与思考。在这里,艺术的本土性从“被凝视的客体”转化为意义生产的能动主体,本土艺术家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创造者与传播者。她的作品既非对传统的怀旧,也非对现代的臣服,而是生成了新的文化语言,创造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语言。这种创新的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本土文化的活力,也为全球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使世界得以窥见中国本土美学和中国文化的深层底蕴,为文明交流互鉴开辟了新的可能。

            (作者系重庆美术馆展览部副主任)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55(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