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李佳颖创作的版画《太奶奶讲那修渠的故事》
“《修渠能手马有金》这幅作品是我创作时间最长的一幅,我想把红旗渠的故事刻到画里,让更多的同学知道我们林州有条‘人工天河’——红旗渠。”申钰丹是林州市西街学校四年级的学生,在学校版画社团指导老师葛晓亮的带领下,她和同学们相继创作出《红旗渠十大工程》《林州五部曲》等系列版画作品。4月初,记者采访了该校版画社团的师生们。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林州市)人民以血肉之躯,仅用“一钎、一镐”在资金缺乏、险恶施工条件、缺衣少食的生存环境中,历时十年修建的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不仅终结了当地水资源极其匮乏的历史,更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十六字精神化作永不褪色的旗帜,牢牢插在太行之巅。
“孩子们看好了,握钎要稳,落锤要准!”红旗渠特等劳模张买江在给学生们上体验课时,除了讲述当年的修渠经历,如遇到的困难与克服之法,还讲解了“土法制胜”的智慧,示范抡锤、打钎的正确姿势。体验课的最后,张买江满含深情,声音哽咽地对学生们说:“什么是丰碑?红旗渠就是丰碑!同学们,今天来你们学校上课,看到你们创作的红旗渠版画作品,我很高兴。红旗渠精神是林州的传家宝,希望你们把红旗渠版画作品推给全国的中小学生,讲好红旗渠的故事。”
创作版画的过程,恰似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曾经的林县人民抡起铁锤钢钎的背影仿佛和今天版画社团的同学们拿着刻刀的身影重合。刻、切、铲、凿、划,在木板上尽显红旗渠工程和修渠场景,起稿、刻制、上墨、磨印、扫尾五个工序环环相扣,一丝不苟。一遍遍地练习、一点点地描摹,不清楚的地方分工找资料,了解历史细节。有的同学擅长画画,就负责画初稿;有的同学动手能力强,就去刻版,大家互相配合、交流想法。李珮如为完成《分水闸》反复修改画面,锋利的刻刀数次划破指尖,疼得她直吸气。她摩挲着作品中层叠的太行山岩自豪地说:“划伤手指后,我贴了个创可贴,休息一会儿又接着干。最后看到成品时,疼都变成了甜。”
“我的作品里抡锤打钎的年轻人眼神坚定,手臂有力,不怕危险,一心只为了修渠。”高紫萱轻轻触摸着画中人物的眼睛,“身为林州人,从小听着红旗渠的故事,觉得‘红旗渠精神’就是个口号。直到刻刀扎进木板那刻,我才懂这十六个字浸着多少血汗。”
“要是能把画送给60多年前修渠的爷爷奶奶就好了。”版画社团的学生李青颐说,她想告诉他们,“爷爷奶奶,你们的辛苦没有白费,现在的林州可美啦,到处都是绿水青山,我们都过上好日子了,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