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时间:2025.10.18 15:00
很奇怪,一看到“叠城”这个词,脑子里冒出来的居然是这两句诗:“身无彩凤双飞翼”,“为有源头活水来”,没错,它们没有分开,而是连在一起跳出来的。
也挺好。这两个名(半)句放在一起居然也没啥突兀的感觉,意象、韵律、内容指称也都能衔接得上,有那么个瞬间,我恍惚中差点想不起李商隐、朱熹这两位原作者了。
倪蓓蓓是个色彩丰富的艺术家。显然我不是单纯地说她画面色彩丰富,而是说构成她“艺术、生活”的块面多样、层次丰富。这两年来她将工作室安置在南京、上海两地,且在某个“养养身阶段”,又成了一名“观鸟者”——用我非常不专业的话说是“看鸟的”。
当“观鸟者”有种很严肃很辛苦的有趣。听各种鸟的叫声,观察各种鸟的羽毛、生活习性,很累且很需要耐心……然而通常情况下所收获的结果都很愉快,因为“鸟儿”从不会预设形象,只会如实地按它自己该有的规律与自然同行。
谁能说将两个城市的观感叠加、这不是一场“观鸟”行动呢?在南京、在上海,倪蓓蓓常常“晃悠”在不易被人注意的城市角落,感受同样的树在不同的城市呈现的色彩、捕捉不同的城市中光线给人带去什么感受……这个时候,她是一个记录者吗?不仅,她更多的是感受者、参与者。
南京与上海的地理距离不算遥远。只是对于长年生活、工作在南京的倪蓓蓓而言,在上海安置一个工作室,不啻为又多了一份工作,多了一个可以将艺术心思安放的根据地。虽说现在艺术家搬迁工作室、更换生活工作的城市已是家常便饭司空见惯,但不能因此而消解了新的城市在客观上对于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性。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对“南京倪蓓蓓”而言近在咫尺的上海,还是远在万里之外的雷克雅未克,城市的象征性,都是一样。
《叠城》所展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倪蓓蓓这两年在上海工作室完成的。相较以往,这批作品的下笔和色彩的干练显得更为果敢,也更为松弛。我们很容易猜测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她在上海,不需要在作品中“讲点什么想法”、只需要在作品里“描述些自己的感受”;她也不需要冲着某些目标而面对作品,只需要延续自己的状态面对画面即可……因此她就放松、无谓,也就果断了——果断也意味着不讲究对错,只讲究做不做。
“上海倪蓓蓓”和“南京倪蓓蓓”有时候是同一个人,有时候是两个人。一如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所产生的不同诗句,它们可以吻合在一起。“叠”是个动词,有时候也是个形容词,可它无论是什么词,意归同源,它们彰显的,就是一个单纯意义和价值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我们认同城市与城市之间有区别,也是认同各个阶段所需要不同的面,更是认同我们的生活和艺术必须是也只能是“丰富”的。
也好比一篇文章,每个段落都在表达不同的内容,可它们都在围绕一篇文章的中心。丰富着的倪蓓蓓会有更丰富的内容,可能还在上海、可能回到南京、也可能在别的地方。所以说,“叠城”是个意象,各种不同元素叠加在一起,最后构成一件色彩斑斓的作品,这件作品,上帝将她命名为“倪蓓蓓”。
(文/顾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