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支持:中国油画学会、北京画院
出品:郦韩英
策展:何龙生
//前 言//
30年,是一段超过大部分人生命三分之一的岁月,也是一段足以让一个艺术家成长、成熟的岁月。在这段稍显漫长的绘画历程中,李江峰的创作呈现出鲜明的自我求索之路。1990年代,她的作品基本以花卉静物为主题,有闺中之韵;2005年左右,她走出房间,开启风景写生创作,具洒脱之象;2012年开始,进入北京画院不久的她,以油画写松间百态,呈沉静之姿;数年一变,不急不躁。2017年以来,她的写生创作虽依然旺盛,但静物作品以更冷静的方式回归了,互文相生绵延至今。回望李江峰的创作生涯,花是起点,亦是她在回归中求变的母题。如此看来,她的创作似乎经历了一个走出去又走回来的循环。然而,这一出一进的轨迹并非是一个闭合的圆圈,而是一条在思想里、创作中螺旋上升的曲线。正所谓“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在李江峰的笔下,今日花已非昨日花,今日物也非昨日物了。
其“非”有三,最明显的当然是描绘对象的变化。从早期的静物、瓶花到后来的室外风景,李江峰描画的内容在扩展。单是对题材的丰富并不足为奇,但透过她的作品,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艺术家不断在亲近自然中激活感悟与表达的历程。其“非”之二在于风格的拓展。具体而言是往两个方向深化——写意性和单纯性。写意与写实相对,李江峰的作品虽然并未超出具象的范畴,但其中的书写性却不断强化。其“非”之三是力量的愈发澎湃。虽是女性,但李江峰的作品中却充溢着一股阳刚之气。她在北京画院有一个绰号叫“大侠”,着衣讲究,尤其是帽子、丝巾、大衣、高跟靴子配以飒爽的英姿与她的创作状态一般尽显侠者风范。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物是人非的常态时常令人唏嘘。但在与外物的不断接触中,如何达到看山又是山的明悟?从这个角度讲,李江峰的“花非花”或许在某一瞬又将获得“花是花”的蝶变。所谓格物而致知,李江峰作画显然不是出于知识性的观念注入,但她在花木、风景描绘中把握了不同对象的物性,倾注了自己的内在体悟,或许可以算是另一种格物了。
(文/吴洪亮,北京画院院长,2024年2月24日元宵节于北京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