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杨紫
黑洞如死亡,白洞似新生。
商代甲骨文是中国汉字诞生的起源,文字如白洞投挪出来的薪新能量,带来了无尽的希望,无限的可能。今天,距甲骨文首次被发现至今已经过去124年,作为我国迄今可见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更是印证了中国延绵不绝的文明体系,将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甲骨文不仅具有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文化认同、情感认同的纽带,向上溯源,我们同祖同宗,向下生根,我们不负脚下这片热土!
2023年6月30日至10月8日,一场关于甲骨文的展览将在北京798艺术区的798CUBE盛大开幕。这是一个面向海内外观众一次文化之旅,展览将通过持续101天的时间,超过2200平米的展区,以“形”“声”“义”三大章节展开,与观众一同探索远古文明的神秘世界和多元思想交锋的当代视角,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形”与“声”是对“义”的复归,相同的意义上,“义”释义了“形”与“声”——展览“白洞”是对记忆深处文字机制的探索之旅,该机制的识别运作相互嵌套,而非全然独立。
展览主标题“白洞”,是存在于天体物理学中的假设性天体。理论上,白洞与黑洞截然相反,互为对立,任何物质都不能进入其中。与塌陷的黑洞相反,白洞将物质弹射出去。艺术在周期性的某个时刻闪现自己的“光晕”,顺随着时势的轮回,将它贮藏之后,又会将它重新展露。
甲骨文作为当时殷商时期社会占卜的语言形式之一,是人与天之间沟通的媒介。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让我们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有所了解,那一片片甲骨,就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艺术的百科全书。现在,我们站在过去的未来回望这种语言,以及这种语言中早已适含的当代性,古人对生命的炙热渴求,对不可知世界边界的撞击,还在现在以抽象的、骄傲的方式延续着,可预见地,这般力量将延续到未来,并回应着过去—— 如文字系统中所蕴含的永生愿望一样。
据悉,本次展览还将展示一些甲骨文的当代艺术、文化的转译,如甲骨文的数字编码、甲骨文的音韵研究、甲骨文与人工智能结合和交叉关联等,让观众以第一人称代入艺术家与策展人的视角感知甲骨文之“象形”与当代图像性的“前世今生”。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盛会,展览的参与者皆是甲骨文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或当代国内外知名艺术家,他们将通过展览的形式,向观众展示甲骨文的独特魅力和不同寻常的意义,使用当代的艺术语言、工作方法、独特视角,重估古文明于当今的价值,并试图促成广泛层面的讨论。
本次展览作为甲骨文“一展一节一计划”中最核心的一环,同期还将举办一系列相关活动,如学术论坛、专家工作坊、甲骨文青少年艺术计划等,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甲骨文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为甲骨文的研究和传承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