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刀锋情愫——烽火岁月中的版画艺术 (作者:李树声)

        作者:核实中..2009-07-29 10:13:02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来源:网络

            以版画家身份涉足北京画院和上海中国画院的五位画家,都是在抗战爆发后投身到新兴版画事业中的,其中两位是新四军,两位是八路军,一位是战斗在大后方的战士。他们以版画作为抗战宣传的工具,服务于全民抗战的岁月,活跃在前后方战场上,他们的历史功绩都是永垂史册的。

            吕蒙(1915-1996),原名徐京祥,字徐华,浙江永康人。曾在广州市立美术学校西画系学习,现代版画会成员。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抗战爆发后参加新四军,任抗大第八分校美术系主任。曾参与创办《抗敌画报》,开展抗战宣传和士兵教育工作。这时期他创作的版画有《神枪手》《过大江》《磨刀霍霍》《宁死不屈》等,这些作品以简洁的刀法,表现出强烈的抗战激情。特别是与莫朴、程亚君合作,以他为主创作的长篇木刻连环画《铁佛寺》,共计110幅,在抗日根据地影响很大。建国以后,吕蒙先后担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总编,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上海画院院长等职,以全部时间和精力为团结建设上海美术队伍和美术事业的繁荣做出贡献。在百忙中,他依然坚持美术创作。虽然擅长版画,但在水彩画、速写、中国画方面都有所建树。1980年4月参加中国版画家协会成立的黄山会议之后,吕蒙突患脑血栓,经抢救康复,但右手变成残疾,失去了握笔能力。身体上的变故并没有将他压垮,继而用左手重新拾起画笔创作了相当多的作品。建国初期,他的版画作品大多以上海建设题材为主。《工业与古城》《造万吨轮》《热火朝天》《女电焊工》《繁荣的海港》《造大船》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随着社会转型,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他创作的《舟山港》《菊花》更具有抒情性,深受艺术界同道的喜爱。《菊花》《舟山港》分别为大英博物馆和上海美术馆收藏。程十发评价说:看吕蒙的作品,“我们面对着的是生命的火花”。

            沈柔坚(1919-1998),福建韶安人。毕业于福建省立龙溪师范学校,著名国画家沈跃初曾经是他们的美术老师。1938年参加新四军军部成立的战地服务团。新四军战地服务团下设民运、戏剧、绘画、音乐四组,进行抗日宣传动员工作,沈柔坚曾担任绘画组组长。这个时期他创作的版画有《田间》(又名《解放区好风光》),表现军民共同在田间劳动、休息间隙相互交谈的场景,生动自然,曾受到过陈毅同志的表扬。另一幅《盘查哨》描绘儿童团在村头站岗放哨。《庆功图》是以年画形式表现热烈的庆功场面,是一幅具有装饰风格的作品。在战争年代对版画的理解与现在不一样,它还可以替代印刷,因此当时用版画工具刻邮票、钞票,甚至刻地图,也是常有的事。沈柔坚还保存着他刻印的邮票。建国以后,沈柔坚一直在上海工作,曾任上海中国画院负责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主席,上海文化局副局长。尽管行政任务很重,他还是创作了不少套色版画、水彩画、中国画。版画作品题材广泛,抒情性很强,多用油色套印,色彩浓郁深厚,风格独特,代表性的作品有《上海雪夜》《歌德故居》《渔舟》《只争朝夕》等。

            夏风(1914-1991),原名夏石蒲,河南原阳县人。1930年考入河南艺术学校,1933年毕业后,进入国立杭州艺专,后又进入国立北平艺专深造,主攻油画。抗日战争爆发后,夏风随同学南下,在江南一带画过百余幅抗日宣传壁画,创作的《抗战大事记》组画,在沅陵国立艺专展出,深得好评。1938年,夏风长途跋涉奔赴延安,进延安鲁艺,是木刻研究班成员之一。1942-1945年期间为鲁艺美术教研室成员。夏风在自述中写道:“在中国革命的圣地,新的生活,新的人物,新的世界,不但激起了我强烈的创作欲望,而且提供了无比丰富的创作源泉。伟大的民族战争和从事这场人类正义战争的人民群众,以及他们的斗争生活,成为我的创作主题。”从他到延安后创作的第一幅木刻《自卫军》开始,他就接连不断地创作出一系列为大家所称赞的作品。《瞄准》《货郎担》《识字牌》《劳动英雄归来》《打谷场上》《南泥湾牧马》等作品生动、朴实、自然地刻画了多种人物形象,从多方面反映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翻身做主后的喜悦心情。他注意学习民间剪纸艺术,从中吸收了许多营养,这种学习从《从敌后运来的战利品》和《练武》等作品中非常成功地体现出来,表现出了装饰性的特点。古元同志曾介绍说:“夏风十分重视到民众中去,他曾随同合作社的运盐队长途跋涉……他在广阔的陕北高原上,留下了无数的足迹。而他的创作也正在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斗争中诞生,并反映着那个历史时代的真实。”1945年,夏风在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任教。1947年到东北,在《东北画报》、东北鲁艺文工团工作,参与创建东北鲁迅艺术学院,并兼任美术系主任。这时期创作的《耕耘在自己的土地上》《光荣参军》《夏锄》《秋收》,以及他更加关注的工业题材的作品《修复》《解放了的矿工》都形象地反映了中国革命迅速发展的历程。1950年,夏风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员,1958年调北京中国画院任专业画家。不幸的是不到40岁时做了大手术,右臂致残,无法再刻木刻。然而他以顽强的毅力,苦练左手挥毫,转而致力于中国画创作,在花鸟画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绩。

            邹雅(1916-1974),原名邹亚民,又名大雅,别号老木匠,江苏无锡人。青年时期曾参加中华青年抗敌救亡团。1938年奔赴延安,是延安鲁艺美术系第二届学员。结业后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鲁艺木刻工作团工作。曾任晋东南十八集团军政治部美术干事,《新华日报》华北版木刻创作员,为报纸创作木刻插图和刊头画。邹雅长期生活在敌后根据地,经历过长期战斗生活,对八路军战士非常熟悉,为他们画过大量速写,对军民关系尤其关注。他的木刻作品几乎都与部队生活有关,如《埋地雷》《张凤寨之战》《攻水冶城》《欢迎南下的刘邓大军》《占领高地》《破碉堡》《帮助老百姓扬场》《帮助抗属防旱点种》等。他的作品数量很多,画风纯朴、粗犷、有力,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建国以后,邹雅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北京画院院长。1974年4月20日在山西阳泉煤矿体验生活时不幸遇难,年仅58岁。

            汪刃锋生于1918年,曾用名汪亦伦,笔名刃锋,安徽全椒人。1936年开始木刻创作。1938年到大别山参加抗日救亡工作。在大别山期间,他曾在大梨木板上刻宣传画,拓印出来进行抗战宣传。1939年,他辗转到达重庆,在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任美术教师,为培养育才的幼苗做出贡献。汪刃锋也是新兴木刻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从重庆的中国木刻研究会到后来上海的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他都是骨干,热心参加“全木协”工作。他不仅是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的积极实践家,而且还是民主运动中的一位勇士。他仗义执言,不畏强暴。1946年重庆《新华日报》社被国民党特务暴徒捣毁,并打伤多名工作人员,重庆美术家17人联名致电慰问,并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表示愤慨,汪刃锋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的木刻作品中充满着对劳动人民苦难的同情,《人民受难组画》《抢水》《逃荒》《嘉陵纤夫》是他在大后方创作的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正如他在《谈中国木刻运动》一文中所说:“离开那狭义的个人趣味的好尚,走向那广大的群众的阵营,这是艺术木刻在中国最基本的使命和最高的目的。”他忠实地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建国以后,汪刃锋到北京文联工作,积极到工矿企业深入生活,创作了《抢修高炉》《建设高炉》《铁水奔流》《抚顺露天矿》等反映新中国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精神风貌的作品。《京郊风景》《儿童乐园》等作品,也表现出和平建设时期欣欣向荣的景象。此外他刻的《鲁迅在上海》是当时塑造鲁迅形象成功的作品之一。1957年反右运动中,汪刃锋不幸被划定为右派分子,从此开始了他后半生的坎坷生活。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40(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