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木版年画:我拿什么来拯救你?——杜宇、桂娟

        作者:核实中..2009-07-27 18:51:37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曾经,没有木版年画的春节和没有粽子的端午节、没有月饼的中秋节一样让人不可想象。可是今天,木版年画由家家户户过年的必备之物,变成偏远村民或收藏者研究者之需。这种承载民族文化与情感的传统民间艺术,不知不觉中已经淡出我们的生活,濒临消亡。

          10月28日在河南开封举行的首届中国木版年画国际研讨会上,各方人士汇聚一堂,虽然各自的角度不同,但他们发言的主旋律始终不变:木版年画,我拿什么来拯救你?

          民间老艺人:传统的手艺一样也不能丢

          对于木版年画这种靠口传心授的民间艺术来说,老艺人的地位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在木版年画日渐式微的今天,他们的存在不啻于“活遗产“。面对耗尽毕生心血的手艺走向消亡的现实,这些老艺人显得有些接受不了。

          山东潍坊杨家埠的老艺人杨洛书,已经78岁了,至今仍苦心研究杨家埠年画的改革与创新。他说:“我最大的忧虑就是自己已经老了,有这个精神却没这个力量了。”

          后继无人的忧虑不仅年已古稀的老人有,就是中年艺人的心中也隐隐有了这种担忧。49岁的开封朱仙镇艺人张廷旭,说到自己的儿子不愿学年画手艺,一脸的无奈:“这孩子一得空儿就溜,说干这个挣钱少,不如出去打工。”

          老艺人也越来越认识到,要想把木版年画的手艺发扬光大,仅凭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张廷旭就参加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会”,在这个集体中和同行们共同研究、改革家传手艺。

          (记者有感:民间文化是传承我们民族精神的载体,保护民间老艺人就应像保护国宝一样。想到瞎子阿炳收集的二胡曲目达上百种,可是随着老人的逝去,如今只有一曲《二泉映月》萦绕耳边,真希望这样的遗憾不再发生。)

          民间工作者:扎实的工作一点也不能松

          据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介绍,之所以把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突破口,原因之一就是一批来自民间的有识之士始终在从事木版年画的收集整理工作。

          姚敬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作为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研究会的会长,和同事一起绘画、研究、整理、挖掘出朱仙镇木版年画114个品种,397块,并开创了诸如“香港回归、祖国欢庆”的创新年画,每年召开一届年会,从历史发展、艺术体系和开发生产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

          像姚敬堂这样执著于木版年画的民间艺人不止一位。河北武强县拥有全国第一家年画专业博物馆。据馆长郭书荣介绍,这个博物馆有15人从事木版年画的研究工作。长期的努力使这里成为我国年画专业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而且陈列形式最受欢迎的博物馆,陈列面积2500平方米,共有9个展厅和两个画廊,还有传统工艺复原展示车间和民间工艺品服务馆,馆藏明清以来历代年画精品3738件。

          这些民间工作者不仅努力实践着,还勤于思考。山东潍坊市寒亭区文化馆的副研究员陈叔铭认为,对于年画的题材形式也要进行大胆创新。他说:“国画自古以来习惯于装裱后悬挂,但是近年来,国画学习了油画的装框形式,得到了群众的欢迎认可。年画,是不是也能从中得到启发呢?”
          (记者有感:作为木版年画最基层的研究者,他们的言语中没有深邃的理论,华丽的辞藻,但正是这些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的人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守护着我们民族文化的根。)

          文化研究者:摇旗呐喊一刻也不能停

          有这样一些学者,他们研究木版年画、关注木版年画,是因为在他们眼中,木版年画的兴衰折射着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辉煌与尴尬,他们希望借此能唤醒国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认识。

          作为这次活动的发起人,冯骥才的话语中充满着忧思,他用作家特有的语言,诗一般地表达着对于抢救木版年画这类民间文化遗产的急切心情:“木版年画作为中国年文化的代表,寄托着老百姓的美好愿望,他们通过这种形式,将理想主义的图画、话语、文字塞进生活,填满生活,使生活理想化。但是,对于这种文化信息丰富的艺术符号,我们不知道的远比知道的多。这些具有自生自灭特征的民间文化正在迅速地瓦解、失散、消亡,我们要尽一切手段抢救它们。首先就要摸清家底,站在人类的高度、文化的角度以及从后人的视角,来看待中国民间文化的大盘点、大普查。”

          学者的呼唤得到了一些专业研究者的强烈呼应。长期致力于中国木版年画研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树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薄松年认为,抢救挖掘是第一步,要想振兴木版年画,关键还是要培养一批专业研究人员。薄松年说:“现在民间艺人中真正具备创作能力的几乎没有,只是掌握了印刷技术。振兴木版年画,关键是需要一批研究人员,从生产工艺到出版发行,各个环节都要进行认真研究。”

          据冯骥才介绍,四川绵竹在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的指导下,已经开始了关于木版年画家底大清查的工作。

          (记者有感:民间文化艺术也许在诸多艺术门类中是最不引人注目的,文化研究者的目光更多地是凝聚在流行精英艺术上,但是偏偏有这些人充满了民族文化忧患意识,把精力投放在“大到村落”小到“荷包”的民俗上,也许正如他们所期待的那样:让历史的辉煌照亮明天!)

          政府管理者:新的观念和措施一样也不能少

          在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政府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是站在追求短期效益的角度,因为它投入大、见效慢而忽视它,还是站在民族文化复兴的高度,采取各种措施来重视它呢?

          朱仙镇的镇长张富存做了如下的回答:“我们通过成立朱仙镇木版年画社,把现有的专家艺人组织起来,由镇政府发工资,给予补贴,鼓励他们培养新人。计划投资40万元建立年画社新址,改善环境,提高影响,培育木版年画产业,还要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如宣纸、中药材等。”

          像张富存一样开始重视区域文化资源的基层领导者越来越多。据介绍,河北武强、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当地政府的支持。郭书荣馆长说:“我们的博物馆能有如今的规模是与各级领导的支持分不开的。否则很难想象,凭个人的力量办这样好的一个博物馆。”

          记者有感:如何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是摆在各级政府管理者面前的一道崭新课题,把民间文化一概视为破烂而弃之,亦或一概看作“摇钱树”而野蛮开采,都是不可取的。抢救民间文化艺术与经济建设并不矛盾,前者恰恰体现了现代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人文精神。

           

          来源:网络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52(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