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朱万章:惠阳鉴画印记(上)

        作者:朱万章2015-02-05 08:32:22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1/3)

            (2/3)

            (3/3)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很多年前,应广东省档案馆之约,曾经赴惠州鉴定一批档案馆所藏书画。在我看来,地方档案馆所藏书画不外乎是些当地名人书信或画作之类,其文献价值自然很高,其艺术价值也许就不那么乐观了。所以,在未见到作品之前,对这批馆藏书画几乎是不抱太多幻想的。但及至见到从简陋的库房中搬出的书画后,先前的想法逐步转变了。这批作品中,既有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书画家如文徵明、项元汴、查士标、董诰、康有为(1858-1927)等人书画,也有惠州甚至广东地区的区域性书画名家如韩荣光、李文田(1834-1895)、张蔚增 、邓承修 (1841—1892)、李丹麟(1846—1916)、李长天(1878—1973)、邓尔疋(1883—1954)、简经纶(1888 —1950)等人书画。这些书画,从时间跨度上,最早可到15世纪,最晚则到20世纪中期,几乎涵括了明代中期以降直到近现代的艺术发展历程;从书画家构成上讲,有在美术史上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家,也有名不见经传或隐身于乡里的地方性小名家;从作品构成上讲,既有书法,也有绘画,绘画中既有山水,也有花鸟;从其价值上讲,既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不少作品又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与文献价值。小中见大,从这些为数不多的少量书画中,大致可看出一个以收藏区域性名人档案为主题的县市级档案馆的馆藏特色。

            惠阳档案馆馆藏最早的书画中,当推文徵明的《中秋玩月图》。文徵明(1470—1559)是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代表画家,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是开宗立派的一代名家。此图作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时年作者66岁,当属其盛年之作。该图流传有序,曾经著录于《穰梨馆云烟过眼录》卷十八和《寓意录》卷四,在《文徵明年谱》中亦有记载。作者在画上题诗三首,分别为:“月近中秋夜有辉,幽人恋月卧迟迟。及时光景宁须满?明日阴晴不可期,清影一帘金琐碎,凉声何处玉参差。酒阑无限怀人意,都在庭前桂树枝(《右十四夜》)。银汉无声夜正中,十分秋色小楼东。空瞻朗月思玄度,谁有高怀似庚公?把酒金波浮桂树,卷帘清露滴梧桐。碧云何处人如玉?惆怅东阑一笛风(《右十五夜》)。入眼水轮积渐摧?白头顾影重徘徊。极知物理盈当缺,自惜流光去不来。蟋蟀早将寒气至,芙蓉都受露华开。殷勤未负花前醉,依旧清光在酒杯(《右十六夜》)”,在《穰梨馆云烟过眼录》的著录中,“十四夜”、“十五夜”、“十六夜”前均没有“右”字。在题诗之外,还附记曰:“今岁中秋,晴霁可嘉,连夕对月有作。时子朗每夕相陪,因录赠之,并系小图。徵明”。《穰梨馆云烟过眼录》中没有“乙未”二字,而《寓意录》中则有“乙未”二字。因此,有可能前者漏记,也有可能是两幅同题画。现在所见惠阳档案馆所藏的《中秋玩月图》便有“乙未”二字,则应是《寓意录》卷四所著录的《文衡山中秋玩月图》。该图作者钤白文方印“徵明”和“停云馆”,收藏印则有朱文方印“叶氏风满楼所藏书画”。“风满楼”为清代广东收藏家叶梦龙(1775—1832)的斋号。叶梦龙为广东南海人,富藏金石书画,集有《风满楼书画录》、《贞隐园集帖》、《友石斋集古帖》等,是清代广东地区与吴荣光、孔广陶、伍元蕙、罗天池等人齐名的书画收藏家。(图1)

            图1、明·文徵明《中秋玩月图》,纸本设色,93x31厘米,惠阳档案馆藏

            文徵明此画虽然在其传世画作中并非系代表性精品之作,但就其艺术特色而言,则是与他作相比为独特的。一般说来,文徵明绘画有粗笔和细笔之分,也即所谓的“粗文”和“细文”。很显然,该画属于“粗文”一路。此画用笔疏朗,人物尤为写意传神,不乏超逸俊秀之致,这与其老辣遒劲的成熟画风相比,可谓别具意趣,反映出多方面的艺术风貌。

            明朝项元汴(1525—1590)首先是一个书画鉴藏家,他所收藏的历代法书名画不胜枚举。在现在国内外重要的博物馆、美术馆中均收藏有大量的曾经他鉴藏过的书画。他同时也兼擅绘画,尤以山水见长,“所画山水,学元季黄公望、倪云林,尤醉心于倪,得其胜趣”。他所绘《仿李成山水图》作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自题曰:“癸亥仲春之望仿李营丘法似季雨词盟粲正,墨林山人项元汴画”,钤朱文方印“项元汴”。此画尚钤有清代广东收藏家潘仕成海山仙馆收藏印。按,潘仕成(1804—1873),字德畲、德舆,祖籍福建,世居广州,是晚清广州十三行的行商,同时又是古玩、书画收藏家,集刻有《海山仙馆藏真》法帖系列。据此亦可看出此画传承有序。该画也与上述文徵明画作一样,简笔粗率,而意境深远。有论者评其山水画“纵笔疏秀”,从该画可看出,是很有道理的。作者自谓此画乃仿李营丘(李成)法,但从笔法及意境看,更多地还是仿倪云林笔意较多,疏淡而气象荒寒,属典型的文人画格局。(图2)

            图2、明项元汴《仿李成山水图》,纸本设色,91x29.2厘米,惠阳档案馆藏

            査士标(1615--1698)是清初“新安画派”的代表画家,以山水画著称,与孙逸、汪之瑞、僧弘仁等并称“海阳四家”。《风雨归舟图》(传)是一件伪托在其名下的清代山水画。从题识看,此画作于“乾隆辛酉”即1741年,此时査士标已下世四十余年,据此可见在査士标身后,仍然有不少人伪造其画。该画虽然并非査士标本人所画,但作者将“新安画派”画风中的淡逸与深远表现出来。当然,其山水还略带有一些米芾的逸韵。这说明伪造査士标画者其实并未深谙查氏画风,也就与査士标风貌相去甚远。(图3)

            图3、清·査士标(传)《风雨归舟图》,纸本墨笔,154.5x45.5厘米,惠阳档案馆藏

          董诰(1740—1818)位列高官,受朝廷器重,同时兼擅书画。《行书五言诗》横幅是其书法代表作。该作书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时年董氏63岁,是其晚年成熟时期的作品。该作前面所书为宋朝米芾的《苕溪诗》:“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缕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水宫无限景,载与谢公游”;后半段则为唐朝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书法作品本身个性并不鲜明,但其接近于馆阁体的书风则反映出清代中晚期流行的官员书法的现象,像后来的曾国藩(1811—1872)、左宗棠(1812—1885)、李鸿章(1823—1901)、张之洞(1837—1909)等人均属此列。(图4)

            图4、清·董诰《行书横幅》,纸本,34x127厘米,惠阳档案馆藏

            韩荣光(1793—1860)是现在所见有书画作品传世、活跃于惠州地区的、最早的书画家之一。他诗书画兼擅,尤以山水见长,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院等地均藏有其山水画。他曾以诗歌的形式、结合自己书画创作的体会对“书画同源”作了进一步阐释:“从来评画家,有笔兼有墨。学画十五年,妙理无所得。一朝仿草书,贴展怀素迹。忽然大彻悟,胸中若冰释。书画本同源,此语却不易,运腕锥画沙,纸背透笔力。浓淡本天成,淋漓出胸臆。少作悔徒劳,规规事刻画。回头语庸史,此意无人识。古人如可作,相视应莫逆”,体现出作为一个造诣深邃的艺术家的独特艺术视角。笔者亦曾撰文对其山水画风格做过简要分析,指出在清代中后期广东画坛的地位。他所书这件《行书七言联》虽然不及其山水画一样个性特出,甚至还有一些如上述董诰书法一样自然形成的“官员书风”的痕迹,但据此可看出,作为一个在诗歌、绘画和书法方面皆能的文人书画家的多方面艺术风貌。尤其是作为一个少有的博罗籍的清代书画家,该作品的文献价值已经远远超越其艺术价值。(图5)

            图5、清·韩荣光《行书七言联》,纸本,137.5x34厘米,惠阳档案馆藏

            韩荣光的家族可称得上是惠州地区罕见的艺术家族。其叔祖韩校(字学庄)亦擅画山水、人物,笔意苍秀,尤擅米家山,有浅绛《山水图》轴(广东省博物馆藏)行世;其子韩鑫文,亦工画,可惜未见有画迹传世;其外孙张蔚增,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参加光绪庚寅科殿试,登进士二甲69名,官至工部主事,兼擅书法。其书法传世极少。在本人所编撰的《广东传世书迹知见录》中,各公库所藏其书迹几乎没有,其《行书七言联》可作为我们了解其书风的珍贵蓝本。该书书文曰:“敔共向平参损益,昔闻齐相论和同。员元三兄大雅属,张蔚增”,钤白文方印“张蔚增”和朱文方印“子亭”。作品本身虽然品相较差,有不少墨迹有漫漶或全色痕迹,但依然可看出其风神。其书风个性不是很鲜明,结体工整,四平八稳,具有晚清以来官员书风之共性,显示出晚清时代一个特殊士大夫阶层的文化特性。(图6)

            图6、清·张蔚增《行书七言联》,纸本,128x28.5厘米,惠阳档案馆藏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42(s)   6 queries
      update:
      memory 4.15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