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世界

        作者:核实中..2010-08-14 17:28:53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她是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和雕塑家,是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她被称为社会民主主义宣传家、悲观困苦的画手、宗教艺术家,甚至还有人说她是欧洲早期女权主义画家;她还是鲁迅最为推崇的美术家;她的版画作品在早期上海著名文艺杂志《译文》中被多次选为插页;她在中国有着众多大名鼎鼎的艺术门徒,如曾梵志、黄锐等;她,就是凯绥·珂勒惠支。虽然,从当代艺术的倾向来看,消解作品的深度和重量感,创造更加明丽轻快、赏心悦目的艺术品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主流,而沉重的艺术则变得越来越鲜有人欣赏,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内在情感永远都会是也应该是艺术的主旨。所以,人们有理由相信,在珂勒惠支的作品面前,人们不会无动于衷。如果说梵高的一生是在用一种近乎偏执狂般的笔触描绘和表达自身对于生活的渴望,那么,珂勒惠支的一生则是在用众多沉甸甸的悲惨图像,直面饥饿、疾病、死亡,以及呼号、挣扎与奋起,用并不美好的现实表达其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
           鲁迅所推崇的珂勒惠支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黄乔生介绍说:“珂勒惠支的作品在中国首次发表是1931年,鲁迅就是将她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曾推出过一套赵延年木刻插图版本的鲁迅作品集,这其中的原因,既有黑白相间的版画对于诠释鲁迅作品所具备的独特条件,也因为鲁迅先生本人生前对木刻版画的热爱。正是由于他的这份热爱与推崇,如今,珂勒惠支几乎已经成为中国人最熟悉的外国版画家。

            说到珂勒惠支在中国的影响,就不能不提到鲁迅。她的名字已经和鲁迅,以及鲁迅开创的中国左翼木刻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对于珂勒惠支本人,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鲁迅,没有他所推崇的珂勒惠支,中国大众对于版画都不会有像今天这样广泛的社会认知。

            1931年2月,左联5烈士柔石、李伟森、胡也频、殷夫、冯铿惨遭国民政府杀害之后,鲁迅特意从上海德国书店购得珂勒惠支的木刻作品《牺牲》,刊登在正要创刊的左联刊物《北斗》上,以此来纪念他们。这也是珂勒惠支的作品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印刷物上。同年8月,鲁迅在上海举办“中国木刻青年讲习会”,在他亲自讲谈的三次中,就有一次是让大家一起观摩珂勒惠支的版画。鲁迅对她的欣赏可以用推崇备至来形容,他曾说:“在女性艺术家之中,震动了艺术界的,现代几乎无出于凯绥·珂勒惠支之上。”

            晚年,鲁迅先生更是曾多次在文章及日记、书信中谈论到珂勒惠支的作品,甚至还在1936年临终前“手自经营”,编选出版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遗憾的是,先生并没有看到这本自己筹资印刷的画册最终出版,直到他去世之后一年,许广平才最终编定,由三闲书屋出版了这本画册。

            这本画册共收录了珂勒惠支的21幅作品,鲁迅对每幅作品都做出了详细、精准、独到的解说。

            黄乔生馆长说:“鲁迅购买的珂勒惠支版画共有16帧。其中大部分是画家签名的原版。”2009年9月,德国凯绥·珂勒惠支美术馆馆长古德·弗里茨克和艺美基金会来到鲁迅博物馆,看过鲁迅的藏品之后,古德馆长兴奋地说,印制这些版画的德累斯顿的埃米尔·里克特,正是珂勒惠支信任并长期合作的印刷商。同时,古德馆长还告诉记者:“其实在《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出版前,鲁迅曾去信邀请珂勒惠支为作品集撰写前言,但当时由于处于纳粹的高压统治之下,她很害怕,就婉拒了鲁迅的请求。”

           以母亲的名义抗争

            鲁迅曾引述一位评论家的话来介绍珂勒惠支的作品:“她(的作品)早年的主题是反抗,而晚年是母爱以及死。”在《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的序言中,鲁迅先生还曾这样写道:“她以深广的慈母之爱,为一切被侮辱和损害者悲哀、抗议、愤怒、斗争。”

            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甚至是在她的祖国,珂勒惠支似乎都是一个既耳熟能详却又很难真正接近的艺术家。她一辈子都在不停地画贫苦的工人、逼近的死亡、受欺凌的农民、无所畏惧的反抗,还有那些饥饿的儿童、饱经磨难的母亲以及记载着心路历程的自画像。与很多其他伟大的艺术家相比,她所创作的这些黑白版画作品,既谈不上赏心悦目,也毫不具备女性气质,甚至很多人一直不清楚这些版画的作者究竟是男还是女,但是,其作品中所特有的那份坚韧与单纯,却有着一种不容被忽视的迫近人心的精神能量。

            珂勒惠支一生经历了德国政局激烈的变化和两次世界大战带给欧洲的动荡,同20世纪初的许多艺术家一样,她的艺术中满怀了对平等的渴望和对暴政的反抗。

            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珂勒惠支年仅18岁的儿子应征入伍,短短几周后便在西线阵亡。1920年,珂勒惠支和爱因斯坦等人组织成立了国际援助工人组织。1932年,她和其他社会主义者组成反对纳粹的阵线,希特勒上台后,她被取消了普鲁士学院院士的荣誉并禁止她的作品参加展览。1940年,其丈夫去世,1945年,其孙子又在二战中的东线阵亡。其间的1943年,她的住宅被炸毁,她被迫离开柏林到德累斯顿附近的一个小镇居住,并在那里逝世。

            珂勒惠支的作品和她所经历的生活息息相关。母亲、孩子、战争、死亡,这些不变的主题不仅出现在其作品里,更出现在她的生活里。因为长年和丈夫居住在贫民区,所以,珂勒惠支深知普通民众的贫困境遇并穷尽一生为大众创作,她的作品充满着凄惨的情绪,也如实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底层人民的可悲境况。这使得其作品在第一次获得金奖时,就被当时的威廉二世国王取消了资格。在儿子去世后,她的创作中增加了许多悲伤母亲的形象,并以此来宣传反战思想。

            作为一个女性左翼艺术家,如此纷乱的时代既成就了珂勒惠支的作品,也使其受到了很多阻挠。“在她小时候,德国是不让女性上学的,她只能剪短头发去上学。成名后,当时的德国皇帝指斥她为贫民窟画家。”在魏玛共和国成立后,她成为了第一位普鲁士学院的女性院士。“但到纳粹上台以后,院士荣誉和她在柏林女子艺术大学的教职都被剥夺了。她过着很困苦的生活,一直到1945年4月26日去世,她没有看到二战的结束。”

            珂勒惠支在柏林居住了52年,在古德馆长看来,“她描绘了柏林的一切,尤其是悲惨的工人”,古德认为身为女性和母亲,她对贫苦人民充满了深情。不过,可惜的是在二战的炮火中,珂勒惠支柏林寓所里所有的手稿和资料都被焚烧殆尽。直到上世纪80年代成立珂勒惠支美术馆时,其不少作品才从四处搜集回来。

           凯绥·珂勒惠支 生平大事记

            1867年 7月8日

            生于珂尼斯堡(二战后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原名凯绥·施密特,她在全家7个孩子中排行第五。

            1886年~1890年

            在柏林女子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师从卡尔·斯托弗·伯尔尼,后又到慕尼黑女子艺术学院学习,师从路德维希·赫特里希。之后,她在珂尼斯堡学习了铜版画的基础知识。

            1892~1897年

            其第一个儿子汉斯出生。观看了盖哈特·霍普特曼的话剧《织工》的一场早期演出,深受启发,于1897年完成了第一组版画作品《织工反抗》。

            1901~1908年

            开始创作《农民战争》铜版画组画,并首次前往巴黎进修。在巴黎居住期间,她在朱利安美术学院学习雕塑技艺,并拜访了奥古斯特·罗丹。

            1919~1920年

            52岁的珂勒惠支成为普鲁士艺术学院的第一位女性院士。被授予教授头衔,但不承担任何教学职责。受恩斯特·巴拉赫的木版画启发,珂勒惠支开始努力研习木版画技艺。

            1925年

            珂勒惠支在柏林认识了美国作家、社会主义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史沫特莱后来迁至上海居住,成为她与鲁迅相接触的中间人。

            1927年

            应苏联政府和苏联艺术家联盟的邀请访问莫斯科。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大鼓舞了她 ,回国后创作的石版画《游行示威》《团结就是力量》《母与子》等。

            1933年

            阿道夫·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作为一个勇敢的反纳粹女战士,66岁高龄的珂勒惠支被迫离开艺术学院,并被撤销了“大师画室”版画部主任的职位。虽然受到迫害,她仍坚持作画,代表作《死亡》和《哀悼基督》便用粗犷的线条,强烈的黑白对比,描绘了生与死的激烈搏斗,宣泄了其愤懑的情绪。

            1941年

            “全面开战”时,其采用歌德的主题创作了自己的最后一幅石版画作品《不应碾磨播种的种子》。

            1943年

            由于空袭,珂勒惠支离开了工作和居住52余年的城市柏林,在诺德豪森找到住处。她柏林的公寓连同她的许多作品和文件,在一次空袭中毁于一旦。

            1944年

            在萨克森州恩斯特·海因里希亲王的邀请下,珂勒惠支定居在德累斯顿附近的莫里茨堡。

            1945年

            在战争即将结束时,珂勒惠支去世,享年78岁。她开始被安葬在莫里茨堡,后来被转葬于柏林利希滕贝格的弗里德里希斯菲尔德中央公墓。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49(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