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10-08-03 15:35:23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中国民间木版画产生于乡土,一直围绕着作为社会主体的最基层成分——民众的基本情感而生存发展着,形成了自己的鲜明个性。正是这种产生于乡土的民间艺术,成为人类审美创造的本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天平上,它曾做着理想与现实之间游动的砝码,调节和平衡着人类的精神和心灵,构筑着劳动人民的理想世界。
民间木版画题材广泛,表现力之广,囊括世相万千,天上地下。但是,民间木版画的造型并不是在描摹一个客观的,物理的,表象的世界,而是通过人类直觉的,意念的,臆断的思维方法,去肯定事物的现实,理想和必然。这是一个用心,而不是用肉眼所能看到的世界。
(一)造型特点
画里有话——中国的文字语言,本身就带有较强的审美因素。借助于文字去完成图象所要表达的另外的意思,这就是木版画中的谐音表意手法。这在民间称之谓“讨口采”,就是希望人们凭籍画面上的形象读出声音来,表达形象的真正意图。如画猴子骑马、蜜蜂飞来,便是吉语“马上封侯”,真可谓“读话”了。这就难免要把豪无现实可能的物象强行纠集在一起,以完成释读的需要。
李代桃疆——运用较为明确的形象,寓示一种理想的事件或现象使得那些很难用画面表现的问题得以体现,这便是象征手法。例如石榴示多子,桃子代表长寿等。
看人下菜——重视主要形象的体现,往往以大为准则。以人物为例,主要人物画得很大,次要人物画得较小,而人物中,头部又往往大于正常比例若干,头部又把眼睛画得格外醒目,在平面感较强的画面中,夸大突出重要部位,只能用这种不平等对待的方法。
以少胜多——中国民间模糊的数字观念,带有一定的象征意味。以三示多,以九为无限。戏剧中四个兵卒就是千军万马。这种以少胜多的方式在木版画中一脉相承,画一弯月亮或一盏油灯,就是黑夜,略去了渲染昏暗的笔墨:几组细线排列的草茬,就是一片草地。衣纹、毛发、树林山脉等情况的处理,也是因繁就简。
走马看花——老百姓对物象的感受方法不是用西洋透视法那种定点定位的理性方式,而是通过对物体长期接触所获取的多方面的、由表及里的感情,再用平面的绘画手法肯定下来。就是产生了在二维的画面上解决多维感受的特殊手法。老虎和龙头部的处理,同时刻画了形象的正面和侧面,可谓“面面观”了。
十全十美——出于对事物完整圆满的理想化审美心理,民间木版画十分避讳残缺的形象。画人物一般要画全身,四肢等部位,画人头部或为正象,或为:“三分脸”,“切忌半个脸儿”,免得有不周全的形象出现。
将虚画实——现实中的物象,并不是都有固定的具体形,如云、水、烟火等。民间造型中将这些现象以程式化的手法处理,使抽象的东西具象化。
节外生枝——画面上需要的东,顺手就可画上去,并不顾忌现实中的合理。花枝可以从动物身上抽条。一串串的金钱从树枝上结出。荒诞与神奇的手法,在老百姓眼里一点都不觉得不可思议。
隐节蔽末——那些不必交代的形象部位,无须考虑到画出来的合理性,点到为止。谁也不会追根问底。山坡后面的人,只画出上半身,大的几乎超过山包,下身挡住了,且不管腿插到哪里去。骑在马上,可以不化出腿,也不会被人认为是残疾人,真是“难得糊涂”。
推前扯后——远近并无近大远小近实远虚的分别,凡进入画面,都得看的清楚。如《高山流水》一画,把大河两岸的人物几乎画的一样大,是否要憔夫听得更清楚,否则怎么能“见知音”呢?
人兽幻化——人总是以自我为理解世象万物的准则,以主观的想象力把山水草木,鸟兽鱼虫都赋予人的生命和躯体,产生了拟人化的手法,这首先出现在远古人类崇拜的造像活动中,也延续到后来的风趣性绘画作品中。
望眼即穿——想要表现出来的场面,即使被遮挡住了也要想方设法化出来。房前屋后、家里外头都显示在画面,这就不得不拆墙揭瓦。
(二)构图特点
中心展开——确定画面主要形象之后,以此为画面主体,陪衬次要形象,宾主关系明确,常常主要人物居中,且舒展,而周围则收缩拥挤,有重星捧月之感。
对称变化——成双成对的概念在中国人头脑里与美好连接在一起。因此,木刻版画中也有不少对称的构图形式。对称双方互有呼应变化,有极强的装饰意味。
上下阁楼——把画面上下自然分成两部分或三部分分作为构图的骨架,以表现同一时间不同环境的时间或进行的场景。
适合外框——以画面上的形象自然的组成规定的外形,或方或圆。恰到好处者,既适合得当,又不有意拥挤。
星罗棋布——散落示的布置构图,不让画面有大面积的空白,见缝插针、添枝加叶,使气氛如星光闪烁,又避免了印刷时“塌版”。
连环图画——用自然分隔段落或粗画条屏的方式,表现完整的故事情节,具有连续性。
全景大观——有如鸟瞰图,把偌大场面的景致人物、远山近水、楼台亭阁,都尽收眼底。
舞台亮相——多用以表现历史故事,戏曲题材,人物聚散变化、高低错落,都取舞台亮相相示的安排。有时背景略置景物,也是单一层次。
民间木刻画的构图,远不止这几种样式所能概括。创作者在对待不同题材内容灵活多变的处理中,产生了许多奇妙别致的构图。
(三)色彩特点
以一顶十——由于套色的便利,不可能使用过多种类的颜色,为了画面效果好,是色彩不致单调,利用色彩在画面上的大小块分布,与相邻色的小面积穿插,使色彩通过人的眼睛调合,从而产生丰富多彩的效果。例如红色和黄色块小面积的穿插排列,感觉为桔黄色,而黄与绿在一起,就成了嫩绿色,另外,利用套色的重叠,获得间色,也起到丰富色彩的作用。
软硬兼施——民间常把颜色分出性格,如红、紫、黑为硬色,黄、绿、桃红是软色。色彩搭配有“软靠硬,色不楞”之口诀,意思是说软色和硬色搭配更易和谐因为“硬色”之间明度接近,等量配置一起会互相“打仗”,也容易“发闷”、“不透气”,有软色在中间“界开”,就舒服的多了。但这只是一般的规律特点,许多作品往往采用“硬碰硬”的搭配方法,使之双双败下阵来,在与软色搭配,可称之“软硬兼施”,如山东潍坊的一幅门神就是总在绿和紫之间界上一条红线,破了“红靠紫,其臭屎”的戒,显得色彩艳而不媚,铿锵有力。
遍地散花——由于印刷时版面各个部位都需支撑纸张,所以块色版的颜色分布都需要散落在各个部位。这样当然是受局限的一面,但也可以使色彩自然均衡,给人以询烂的色彩感觉。
挂帅领兵——特别是装饰节日的作品,要求有吉祥喜庆红火热闹的气氛。红色作为主调,黄色为辅,绿紫色次之。民间的口诀“红搭黄,喜煞娘”,画面色调稳定统一、热烈激昂。
以色扶行——在套色准确的木版画中,线只起一个分界的作用,色彩搞不好,形就垮掉了。因而较重一些的颜色往往要担当起支撑骨架的作用。有口诀“紫是骨头绿是筋-”,便是以紫绿二色扶形的手法,一些兼手绘的木版画则更是以色扶形,强调结构。
貌离神合——一些非欣赏性的作品类型中,套色往往极力简化,也不严格色块与线形的一致,只求大致的颜色感觉。这大概是为了省工,却反而产生一种轻松的效果。半印半画的木刻画更是如此。往往渲染勾画灵活自如,不受线的限制,甚至“离题千里”。但与线之间严谨与轻松、工整与豪放的对立统一,又使画面出现静中的动、不轻不狂的神气。如江苏无锡纸马、北京刷色“百份”、四川棉竹的“添水脚”等类型作品,都是如此施色。
劳动人民在不断创造自我精神理想境界的同时,丰富成熟着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这其中充满快乐民族通往理想的信念,充满了人类呼唤未来的活力。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朱汉云,1971年生,江苏东海人,199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研究生班,从事版画创作与研究多年,多幅作品入选全国及省级以上美展并获奖,曾任职于中专学校,2004年辞职,创办艺术工作室,从事艺术创作与美术培训,辅导的学生有数百人考取全国各类美术院校设计专业。
|
-
- 艺术家
-
- 艺术展览
-
-
- 艺术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