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新英 :关于“我在•视听体验―2010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作品展”
作者:核实中..2010-07-27 11:22:30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一、关于“我在•视听体验”
按常理儿,色彩是视觉的事儿,声音是听觉的事儿,眼睛和耳朵起的作用并不相同。然而,从本质上来看,二者在感官功能的角度又是分不开的。人们对周边事物的感知是一个立体的过程,周遭环境的一切因素,不论是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还是触觉的,都通过感官作用于人类的认知活动。
人们素来喜欢探讨纯粹的事儿,诸如美术和音乐、架上的和架下的、版画的或油画的等。事实上,视觉艺术也好,听觉艺术也罢,都只不过是一种语言元素而已。说到底儿,艺术的本质不过是和人们的日常说话、行为举止一样,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已,只是艺术的表达相比较生活的表达,更集中、更典型、更富于感性色彩。在科技的发展已使不同的国家之间、地域之间的心理距离消解为零的今天,一方面对于艺术种类的坚守和对于纯粹血统的坚持变得毫无意义,另一方面非驴非马、语意模糊的当代艺术问题又警醒纯化艺术语言的迫切必要。然而不管怎样,艺术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它仍旧毫无争议地作为艺术家的一种特殊的语言方式而存在着。而我们所面对的问题,更确切地说,就是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和艺术表达之间的本质关系问题。具体到版画,则体现为版画艺术的当代展示和语言形态问题。
2008年,我们曾经举办过一个题为“方言:关于当代版画艺术语言方式的思考”的展览,提出过纯化版画艺术语言的理念,但同时更为强调的是“以退为进”,在精炼“方言”的前提下,避开当代艺术普遍存在的浮躁、肤浅和语意模糊的诟弊,实现科学的当代转换。延续“方言”的话题,此次展览探讨的仍旧是版画的语言形态问题,其关键在于:
首先,要明确版画语言的特殊性。艺术是一种带有一定特殊性的语言方式,那么版画就是带有一定材质色彩的“方言”,这种材质色彩为这批持版画“方言”的艺术家以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个性面孔。正如语言,南方有南方的温婉,北方有北方的旷达,都浓缩了各自的地域文化与风土人情,不论是老北京的“大碗茶”,还是老江浙的“臭干子”,一句话,有的就是那个地道的“味”!其次,要明确版画艺术的语言方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说到底,艺术的表达应该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儿,之所以强调地道的意味,正是出于创造好的形式的需要。因此展览虽以“方言”为特色,但不限定表达的形式,而是特别强调“元素”的作用。不论是影像的、装置的,还是架上的,地道的版画语言都只是作为一种最根本的语言元素在艺术家的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艺术家在说什么,怎么说,说得是否明白。为此展览还特别加入了声音艺术的元素,声音艺术对于传统乐器及旋律的摒弃,以及对于日常生活中采集到的声音元素的重视正是我们青睐于斯的理由。在这里,视觉的构成和色彩等元素和听觉的声音元素构成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对观者产生同步的影响。借此要说明的是:不论是视觉的色彩,还是听觉的声音,都是作为一种艺术家表情达意的语言元素存在着,这种最基本的语言结构因不同的方式组合而呈现着相异的力量和情感色彩。而它们最基本的共同点就是都作为语言而且是艺术的语言,在艺术家的生活中发生着作用,只有表的个性,没有质的区别。
二、关于“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
“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成立于2006年5月,由不同地域的各独立版画艺术工作室共同组成,是一个民间艺术性质的联盟机构。其目的是把各自的区域优势、个人资源整合在一起,促进与社会相关机构的合作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通过这个平台,积极倡导版画艺术的价值,用版画特有的复数性艺术形式服务大众,回报于社会。
“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的成员都是活跃在中国版画艺坛上有成就的艺术家,目前的主要成员有周吉荣、陈琦、贺�j、卢治平、苏新平、唐承华、徐宝中、张广慧,此前曾先后于2007年1月在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2007年3月13日至23日在英国曼彻斯特都会大学Holden画廊,2007年7月6日至9月28日在英国达勒姆东方艺术馆 (Oriental Museum, Durham),2007年10月在南京枫丹雨露美术馆,2008年4月在上海莫干山M空间,2008年10月至12月在英国兰开斯特大学彼得斯高特画廊(Peter Scott Gallery,Lancaster University),2009年1月14日至2月8日在英国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画廊,2009年10月5日至11月3日在英国布雷福德大学第二画廊 (Gallery II, Bradford University)举办展览活动。此次深圳的展览,结合展览的学术主题,又特约了版画家梁宇和国际著名声音艺术家李劲松(Dickson Dee)参与,以求在版画概念与艺术概念的关系、版画的当代语言与展呈方式等问题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用版画艺术这种语言元素来讲述、阐释或抒发当下的人、情、事儿是“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成员不约而同的选择。
联盟的组织者周吉荣多年来始终将关注的目光对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他通过对北京这个迅速变化着的城市的敏锐观察,邀请人们通过他的视角来体验这个城市的变化,并由此引发人们对这种进化所带来的环境、秩序、伦理,以及文化继承诸多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在他的《北京》系列作品中,属于老北京的建筑元素――门廊、屏风,有层次地镶嵌在暗淡的背景中,营造出超现实的景象,表达了艺术家对一个放大的传统村落即将消失的怀念之情;《进化图典》系列将鸟、树、鱼、昆虫等自然界进化的标志性元素放置在当下社会发展的工业环境中,形成强烈的对比,制造出尖锐的噪声;近期的《海市蜃楼》、《绮城》系列作品则通过对材料元素的合理利用营造出一种混杂着虚幻的繁荣和隐忧的非真实境界。
陈琦是当代中国水印木刻版画的标志性画家,他的作品制作精良、清丽、脱俗,出色地体现了水印木刻的美学特点,早期作品《明式家具系列》、《古琴系列》与《唐文青花碗系列》着意于几近以假乱真的“绝活”中寻索失落的古意,可贵的是画家并非只停留在超级写实的造型与高难拓印的技巧层面,而是从对细线的精确把握,对黑白灰墨色的提纯,对水分的严谨控制,对韵味表达的恰到好处,对木纹、肌理逼真效果的强调中透溢出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气息。近年他又转向对水印木刻与中国传统水墨美学本质的深入研究,作品《似水流年》系列和《时间简谱》系列,在水与墨相亲相斥的关系中对水印这种中国传统表达方式进行着深度追问。
贺�j是云南思茅绝版木刻群体的组织者之一和主要代表画家,绝版木刻不仅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扰版画市场的复制问题,同时也使版画超越了烦琐复杂的机械过程,释放了被复杂程序和烦琐工序所桎梏的艺术创造意识。贺�j在他的创作中,摒弃了传统版画严格的制版、印刷的程式,随刻随印,在刻印的交替过程中保持了同样的创作冲动、激情和满足。正由于这种版画制作程序的改变,使得刀痕和色彩在艺术家的创作中具有了不依附形体而存在的独立重要地位。这两种基本版画语言元素相互依托,又互为独立的存在,又使得画面本身充满了由各种基本美学要素组合而成的构成美感,从而更加精彩地诠释了画家“遵循着降生时‘哇’地一声叫喊的真诚,力求表现大脑机能力所产生的平衡”的艺术理念。
卢治平是一个在人生与艺术的哲学追问中寻求艺术表现的艺术家,“瓶非瓶、非常瓶”既是他作品的标题,也是他主要的创作理念。卢治平在他的版画创作中,将彩陶、青花、瓷器、明式家具等传统文化符号元素,融入当代创作语境,通过刻意的颠覆、结构、重组并整合,赋予之以具有全新的当代审美意味的物化呈现,并与现代主义美学相结合,形成全新的构成逻辑。其目的一方面是把传统文化符号从已经失去锐气的传统文化语境中解放出来,形成新的有意味的形式,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种错位空间的视觉体验为倾向于物质的现代人提供一个新的精神空间,使其重新确证自己的审美价值判断。
版画对于苏新平来说,有着超越其本身的重要意义。从内蒙古到北京,苏新平怀着对未知世界的敬畏和探索的激情,尝试着荒原与北京以及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他所具有的荒凉、苍劲、孤寂又大气磅礴的理想主义“荒原”美学特质,和“北京”这个浓缩了所有中国问题及情绪的地方,形成了尖锐的对比。苏新平以他孤寂和冷静的描述,痛苦而又不安地见证着人类的人文行程。而这种“苍寂的精神和天然的社会道德感”正是他绘画艺术的力量所在。《干杯》系列作品以近乎重复的当代人对于权力、金钱、成功、声色犬马等唾手可得的幻觉作为版画视觉的表现元素,阐释了自我对于欲望无所抑制的艳俗世界的讽刺和批判,体现了强烈的社会道德责任意识。
唐承华的创作注重过程的偶发性,在整个创作过程中焕发着抽象表现主义和行动艺术的激情。他跨越不同材料、媒介,形成独具个性色彩的表现风格。跳出版画的专业局限来看,唐承华的艺术创作在表现手段上糅合了抽象的艰涩与意象的感性,在色彩的表现上驯服了墨的内敛与矿物颜色的张力,在时空的质感上兼备了通过材料表现出来的可触性与通过情绪传达出来的空间的神秘感。大笔雄浑的墨色在唐承华作品中奠定了色彩与空间纵横交锋的基础,而矿石粉末幽深的蓝色、炫目的桃红和翠碧的绿则如同大地的坩埚里彩色的岩浆在时间的长河中凝固与流动。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较量中,材料作为最基本的语言元素起着重要的作用。画家以版画的印痕作为主导语言,通过唤醒材料中蕴涵的精神属性来阐释带有永恒感的时间痕迹中夹杂的瞬间即逝的伤感与苦涩。
徐宝中多年来一直在与尘世喧嚣中的自我的抗争中思考艺术的本质与表象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各种思潮对于每一个敏锐的艺术家都充满了诱惑,徐宝中在各种流行样式、荒诞和戏谑的流里走到疲惫的今天,蓦然回首发现了对象的疏离所带来的言不由衷的牵强,于是他停止了所有津津乐道的细节和肤浅的表象,以一种带有距离感的陌生情绪来重新审视艺术的本质,大音希声,这就是《无语者》系列。在徐宝中的艺术创作中,版画的肌理美始终是他画面组成的一个重要元素,而其与艺术的本质的关系、与所关注的对象的距离也正在这或疏或密、或浓或淡的肌理表现中变得或近或远,或朦胧或清晰。然而不管怎样,艺术家内心的感觉始终是真实的。
张广慧致力于将其熟练的传统木刻技法与现代数字媒介有机地结合。他的作品在传统与科技、传承与创新、个性与共性、文献性与广泛性的相对关系中体现着自我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和问题的敏锐感悟。在张广慧的版画创作中,孜孜以求的已不是形体的塑造、技术的呈现以及故事的陈述,而是在木刻语言和形体的关系中,更加突出木刻语言元素本身的主体地位,正如同数字媒介的呈现规律一样,在有序和无序的组合中寻找秩序,并随时打破这种秩序。继而,通过木刻语言元素的有机组合,画家通过《北渚》、《洗发的人》、《情人节》等系列作品,传达了自身对于当下社会问题的关注。近期的《情人节》系列作品表达了艺术家对西方流行文化混杂于中国社会复杂的深层结构中的疑虑,暗示了一种暧昧的期待和矛盾的接受。
梁宇是一个理性大于感性的艺术家,在他貌似平静的作品表象的背后,蕴涵着的是画家对于人性、人生以及生命与其生存其间的环境的关系等命题的深刻思考。多年以来,不同生存环境中生命的状态是梁宇始终如一关注的对象,不论是人、动物还是植物,于是便有了《有窗的风景》系列,有了画里画外艺术家与生命的凝视与对话;人生的所有机遇和转折是那样的神秘而又不乏预感,《信号灯》的闪闪灭灭是那样的相同而又不同,也许在红灯与绿灯交错的刹那,生命的意义已如那风驰而过的列车,只把记忆留给小站,留在方寸的画面上。
长期活跃于当代艺术群体的声音艺术家李劲松(Dickson Dee)醉心于对各种具有独特个性面孔的声音的采集、组合和现场演奏,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声音不仅仅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同时也是可视、可嗅、可触、可感的感官对象,因此,李劲松的音乐像一个善解人意的精灵,随着倾听者视域的改变、情绪的变化而做出调整,从而使听者体会到一种物我融一、浑然天成的境界。李劲松长期参与当代艺术,尤其是影像和声音艺术的创作,在创作中,他摒弃了传统音乐依赖的一切物性因素,而是以日常生活中采集到的独立声音元素作为创作的基本语言要素,因此他的作品以随机性和偶然性见长,充满即兴的色彩。
三、关于联盟的社会公益性质与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
关山月美术馆多年以来始终关注如何体现美术馆的社会公益性质和发挥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功能,近年来,通过义工队伍的培养和美术馆第二课堂,以及公共学术讲座等形式,在专业美术展览之外,为市民提供多层次、多品位的文化服务和教育服务,同时也同深圳市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等机构合作,为残疾儿童提供学习和展示自我的机遇和舞台。至2009年,关山月美术馆已组织公共学术讲座50余场,美术馆第二课堂及展览进校园、进社区等公共美术活动40余次,培养义工队伍300余人,在发挥美术馆的社会公益作用和教育服务功能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
“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成员在进行版画创作、交流的同时,也热心于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展售版画原作挂历的形式为中国的孤残儿童捐款。版画原作年历展初始于2003年底,由周吉荣策划,与北京红门画廊合作,为飞利浦海德基金会(中国残疾儿童村)筹措基金,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成员苏新平、陈琦、周吉荣、贺�j、张广慧、唐承华六人首先参与了展览活动。此后每年11月的第三个星期都会在北京红门画廊展出并义售,至2008年,共为基金会筹措基金70余万元,版画原作展由此也成为红门画廊每年岁末的品牌展,随着这项活动被公众更多地了解,每年参与的版画家逐渐增加。2005年起,版画原作挂历展应邀陆续在武汉、上海、英国剑桥、日本名古屋等地展出,从而也实现了联盟向大众普及版画知识,使版画成为社会的艺术的目的。
可见,在注重社会性这一点上,关山月美术馆与中国版画艺术工作室联盟不谋而合。因此本次的展览活动着意突出与观众互动的社会性特点,包括学术展览、研讨会、学术讲座或版画制作演示以及版画创作体验互动活动四个部分,其中特别包括了一个与深圳市教委合作的“中加少儿版画教育和交流活动”的部分,真正将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活动与学校的美术教育教学结合起来,为孩子们提供一个专业学习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相对于画集的标题而言,此次的展览活动或许更像是一个综合的社会活动,这恰恰形象地说明了我们一直所关注的学术话题:对于艺术家而言,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对于策展人和主办机构而言,艺术活动的本质又是什么?艺术家也好,策展人也罢,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是不能够脱离这个社会而存在的。我们依存于这个社会生存,就要坦诚地面对这个世界,用真诚的语言去说自己想要说的话,用真实的行动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儿。不管这种语言是抽象的也好,是具象的也罢;也不管这种行动是内敛的也好,是张扬的也罢,只要说得明白,做得磊落,就达到了我们的目的。
策展人 张新英
|
-
- 艺术家
-
- 艺术展览
-
-
- 艺术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