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情满于山――曾宪锦的山水画

        作者:核实中..2010-01-30 12:09:33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曾宪锦是我国一位有影响的军旅画家,在他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之前,作品《晨》就获得了《戎艺杯》全国书画大赛三等奖;《天涯共此时》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之后,作品《湖平岸阔》、《杏坛休坐》先后获“王子杯”海峡两岸书画赛银奖、金奖;有多幅作品入选全军美展。2000年他进入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高级进修班深造,其间,他在创作理念、技法的探索和运作上更加成熟,2001年作品《家乡的榕树》参加全国山水画展,获得中国文联“全国山水画200家”称号。曾宪锦毕业于艺术学院,有坚实的造型能力,画路宽,山水、人物、花鸟都能得心应手。他的人物画线条洗炼,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其泼墨花鸟,彩墨淋漓,放处如疾风骤雨,收处如少妇绣花,“致广大、尽精微”;山水画,强调从生活中提炼,浓浓的地域风情让人陶醉。





            石涛云:“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宜其不能出一头地也。”说明古人是重创造,重个性的。我国的山水画到了北宋已臻成熟,形成了董巨、荆关、李郭三大流派。显而易见,曾宪锦是认真研究了大家们的个性和技法,并将他们的长处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在长期绘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既有北方山水的深沉、雄浑,又有南方山水的清新、秀雅。





            中国画讲究以形媚道,寄物明志。曾宪锦的画不是简单地再现自然,而是出于一种对祖国山河眷恋之情,抒发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画家向善、尚美内心世界的流露。我们从曾宪锦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把对家乡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的深情注入到那清新向上,情韵连绵的画面上,以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爱。观他笔下的山川巨石浑厚苍拙,蕴含着自然造化之美;站在画家那气势磅礴、空旷浩渺的山水画前,似乎聆听到希声之大音在幽静的山谷间回荡;画家匠心营造的那一幅幅恬淡自然,充满野趣的江南景色,总是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和向往,使得画家和观者的心灵得以沟通与交流。作品《天涯共此时》构图饱满、沉稳,笔墨苍拙,山月笼罩着群山叠嶂,朦朦胧胧,静谧、深沉、山谷间的小溪在月光下泛着银光,山脚下的村庄房舍闪动着桔黄色的灯光……画家寓情于景,那娴熟的笔墨技巧流淌着亲人的思念之情;《沃土》构图奇巧,画家没有用大量笔墨去描绘、赞美沃土,而是以反衬的手法着力刻画了一株盘根错节、枝叶繁茂的古树,树根深深扎入沃土,雕刻般的笔触洗炼、老辣,品味出世道之沧桑,在那枝叶繁茂的背后蕴含着伟大的无私与奉献。如果说《沃土》有着历史的负重感,而作品《暖春图》却把人们带入了一个江天一色、野水浅渚,充盈着一种和谐冲融的气氛,宛若一首清新回环的诗,那里一片清明、一片祥和,观后给人以轻松愉悦、充满生机之感。





            艺术的使命从来包含着“助人伦、成教化”和愉人慰己两方面的功能;一切技巧和形式都是表现的需要,技巧和形式一旦脱离了艺术家的思想便失去生命。曾宪锦认为:绘画作为视觉艺术,不论你采用怎样的表现形式和手法都是画家情感、个性的流露,只有当这种流露与广大人民群众产生共鸣时,你的作品才有社会基础和生命力。曾宪锦在表现对象时,不是采用人民大众无法了解的抽象符号,而是采用了人们易于接受的形式,这里面不但诉诸了画家的理性,也充分注意到普通人的感官与感情,作品受到社会肯定,人们的喜爱就在情理之中了。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48(s)   6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