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婉约之笔,写尽沉雄——林绍灵水彩作品观后

        作者:核实中..2010-01-30 11:12:34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时隔数年,重读水彩画《走向阳光》,仍然令我怦然心动。这是林绍灵在1996年第三届全国水彩·粉画大展赢得金奖的作品。画家以干净利落的笔触,虚实相生的画面经营,精心构筑了歇工后归途中的青年矿工群像,作品打破了物象透视的传统格局,而是运用虚实透视关系的变化,将画面的视觉中心聚焦在中景主体人物身上,宛若摄影中的变焦镜头,前后景域虚化,正因为如此,画面中的人物形态、表情以及动感在虚实的变化中得到了完满的显现。





            林绍灵的这种独特的表现方法和创作意向,对当时正在摆脱“对景写生”的雷同化窠臼,步上创作之路的水彩画坛,无疑亦是一道亮色。他把题材的关注继续聚焦在矿工的生活之中,并由此衍化成《走向光明》系列作品。《走向光明系列——〈小憩〉》与《走向阳光》异曲同工。画面同样地结构谨然,前后景虚化,人物群像的相互对比呼应;主次明确、人物姿态的正欹、虚实,尤其是中景主体人物一侧首凝视,一颔首点烟,整个画面气氛烘托得平和自然而生动活跃。前景人物矿灯的白色光柱和中景人物点烟的光亮,都表现得精到而明快,不拖泥带水。在《走向光明》系列水彩作品中,林绍灵突破陈规,充分有效地运用了水色的渗化、叠加和块面的交织,不仅仅巧妙地表达了物象质感的润泽和笔触的意趣,更重要的是,林绍灵开始了水彩语言层面独特的开掘和对水彩艺术表现空间可能的成功尝试:那就是将水彩语言的透明感和水色交融的形式手法发挥到极致,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体现画家的创作意识和精神内涵。而其时,中国水彩画坛创作意识可以说刚刚苏醒,强化创作意识自然是挣脱水彩画坛上沉疴困扰的一剂良方。林绍灵步履坚实地开启了他水彩创作革新的前端,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延续了他独特的审美意趣和表现方法,动感的表达和光影的晕化以及整个画面的虚实处理,无一不折射出他个性化的创作意识,他把对现实世界众生相独具慧眼的关切,融入到水彩表现中去,有如《风雪征程》、《凝眸》、《惊喜的目光》,从而在水彩创作的同时,将人生思索与艺术表现的探索联结在一起。显然,我们在这些现实题材的作品里窥见到了林绍灵精神深处的哲思冥想。或坚毅,或愕然,或惊喜,目光深邃处可见的是人生苦乐年华。但是,林绍灵并无一星半点的无奈和颓然,他将热切的目光继续关注现实生活。





            《海港新韵》便是这一精神写照的佐证。作品运用现代的抽象构成,把港口的钢铁构件,作为有灵性的点线和色块韵律来处理,突出反映它的现代气息与水彩画特有的现代构成美感。





            林绍灵作品的形式美感不是失之空泛的形式趣味本身,而是植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精神外化和形式构成。因此,透析林绍灵的作品,我们不会游离于作品内容之外,去探究他水彩语言层面的表征,而应结合他创作过程的思想脉络,去发掘他的内在创作动力,进而把握作品的真髓所在。?





            由此反顾林绍灵历年来的水彩作品,可以所见的是,他是循着一条形式美感与作品内涵美相融合创作之路,努力拓展水彩画的艺术表现空间,从而将自我的人生观照投射到更沉厚的文化冥想之中。于是,近年来林绍灵的水彩作品逐渐将创作的视域从现实和人生的题材转移到秦俑、佛像等历史文化题材上。《梦萦兵马俑系列》和《古韵系列》就是他创作的着力点。


          ?


            很久以来,似乎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水彩只长于表现古街小巷、轻舟小桥、花卉静物、云山雾水之类的情景写生题材。这实际上沿袭了水彩画是小品、习作、写生小画种的传统印象。





            而这种传统、原始的观念至今仍然以一种无形的惯性存在于不少创作者的创作意念中,我们一方面为水彩画坛所呈现的繁荣景象和潜在力量所鼓舞;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水彩画坛依旧存在着“模仿性”和“雷同化”的惰性现象。王维新先生在总结九届美展水彩、粉画展的述评中坦言:本届参展伤口‘模仿’性有之,‘一轰而上’的雷同作品有之,上届获奖的‘鸡群草窝’、‘鸡冠花’之作,此次就出现了不下10幅之多,‘朽木门窗’之作也有出现……”这种现象局囿了创作思维的向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水彩本体语言的探索和实验。与此相生的是,水彩艺术的表现力和观念更新,有着固步自封乃至萎缩之堪虞。通观整个艺术文化的生态格局,早已显示出多元化的当代性特征,无论新古典主义、新表现主义、新具象画等等,已遍处屐痕。而水彩画界似乎游离于外。所以,近年来,水彩画界一直在呼吁提倡现代性和民族性,提倡画种的独立品格,强化水彩语言的多方位探索和创作意识的开拓,委实是有重要的意义。林绍灵孜孜以求的便是这种创作意识的深化和水彩表现力的探索。历史文化题材《梦萦兵马俑系列》和《古韵系列》应该看作是他水彩创作日臻成熟的反映。他也抓住了这一契机,将他对历史文化现象的深入思考注入笔端,在水与色的流淌和凝结中,洵然画就。于是,在《梦萦兵马俑系列》里,长城、明月、战马、秦俑乃至篆字作为一种图式,或隐或现于画面,风吹黄沙、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忽如梦回。这种沉雄博大的风格意蕴在“浮雕化”的打造下,揭示得遒劲而生动,一扫水彩纤柔细弱的画风,令你为之一振。在《梦萦兵马俑系列》中既有淳朴浑厚的画面表述《梦萦兵马俑系列NO.2》,以统一协调的灰色基调,表达历经千年风化而不易其质的坚韧。在这里,笔触的虚实和水迹的流淌与沉淀,一方面成功地塑造了兵马俑形象的质感和造型,同时也有效地控制了画面的节奏和韵律。在基调之下的明度变化,更凸显了经历千年历史尘埋的沧桑之感。而林绍灵没有迷离于对悠悠千年的历史慨叹之中,他更倾情于中国古代文明的崇高和辉煌里,他越来越纵情于色彩的冲突对比和映衬,冷、热色的交织,秦篆体的阴阳黑白的叠加,使画面的空间布局更为丰富,更加恢宏。形式的美感与构思的完满创造了独特的意象。在《古韵系列》中,林绍灵延续了这种成熟的表现方法,把拓印和书法融入画面,使佛像的庄严静穆产生了生动活泼的视觉效果。从土灰、殷红、墨绿各种冷热色泽在画面上晕染、叠加、点化,形成光影神视,质感斑驳而润泽,妙相庄严而灵动的意境。与《梦萦兵马俑系列》相比较,《古韵系列》的风格表现更为内敛而自然,已不见形式外化的生硬矫饰之感。林绍灵在创作上的这种成功,来自于他自己勇于探索的勇气和深刻省思的努力。虽然这个过程有时会十分痛苦。他曾回味道:画家要敢于对自己惯于运用的题材形式作“痛苦”的抛弃。林绍灵的水彩创作经历了从技法、题材乃至创作意念的痛苦体验和积累,才提升了自我的创作境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无疑对每一个创作者有很好的启示。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40(s)   6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