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中国当代版画低迷原因的解读

        作者:核实中..2009-08-06 18:22:16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摘要:中国版画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有过辉煌的历史是任何画种所不能替代的,但是当代社会体制的变化与社会基础的丧失注定了它辉煌地位的改变。教育的弊端,传播性的丧失,技术化的倾向和对社会现实的脱离是其自身的原因,加之电脑技术与网络经济的冲击,消费文化与大众审美的俗化,终结了版画的辉煌。
          关键词:版画;辉煌;失落;更新语言;超越


          版画曾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有过辉煌的历程,从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起版画就具有了革命性,在三、四十年代它曾发挥了绘画所能发出的最强激励性与社会功效。70年代兴起的群体版画其政治题材表达了豪言壮语式的革命激情,80年代的具有反思色彩的乡土版画与崛起的风俗风情的群体版画也与社会状态相适应,展示了特定时期、特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审美需求。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具有探索精神和学术品位的学院版画在与传统及西方现代艺术的碰撞下也显露出浓厚的学术性。然而,当下的现实是曾经风光的版画确实走入了一个低迷时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甚至显现出衰落的迹象。一个画种的兴与衰,其原因是复杂的,使人们困惑的是在当下科技发达,物质丰富,精神自由的社会中,版画应该有理由得到更迅速的发展,但事与愿违它正走向相反的方向。
          也就是说它的版画在革命的年代里作为一种武器,是任何画种所不能替代的,特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注定了它辉煌的地位,革命性和政治性使它具有了这种可能。随着社会的变化与社会基础的丧失与改变,使它失去了所依附的基础,80年代以来的具有批判与反思精神的版画,随着文革情结的消失,也失去了他的现实性而回到历史的框架中。另一类风情风俗的群体版画以其通俗的审美趣味、精湛的技法和地域的风情,赢得了大众的喜爱。但好景不长,传媒时代与信息社会的到来,电脑技术与网络经济的冲击,消费文化与大众审美的俗化,使版画在审美资源匮乏年代中的优势失去了,可以这样说是社会体制的变化,消费文化的来临,新媒体与网络的出现终结了版画的辉煌。

          社会发展的原因固然是主要的因素,但从版画本体语言,艺术家自身的素质及学院教育这些因素去分析思考。有助于摈弃不利因素,寻找新的可能,回到了它原本的位子中健康的发展。
          教育的弊端

          教育是创造的前提基础,艺术教育本来是一个让学生自由思考培养学生个性的过程,要给他们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50年的教育历程告诉我们,在教育中有太多的行政手段和政治干预,大一统的思想成为教育的目的。艺术教育是要塑造一个人而不是引导发挥学生的个性,在那些年代里教育的功能被极端化,艺术教育不能按自己的规律进行。将艺术等同于政治等同于革命塑造了统一模式的创作者,他们的审美趣味和技术手段是那样的相似,这种状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与人们的思想解放开始发生变化,追求个性张扬与艺术的多元化渐渐发展成为了艺术教育的目标。但根深蒂固的思想,证明了这一切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完全消除,它将时时显现在艺术教育中。这种惯性的延续在版画教育中就体现出图解政治题材和追求审美趣味的相同。当然,这种现象并不是版画教育中所独有的,油画、中国画、雕塑的教育中也完全一致,80年代以来,艺术教育经历了与西方现代艺术的碰撞,教育的手段和目的也发生了改变,因材施教,解放人的素质,使学生按着自己的方式、自己的个性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经历了信息社会的发展,传播方式的改变,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影像时代的到来,人们认知了解世界没有了阻隔,没有了保守,进入了全球资讯共享的时代。个性化、多元化成为人们追逐的理念,精神的自由、个性的张扬、美好的生活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他们开始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破除了大一统思想的禁锢。在这种状况下艺术教育却明显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表现在沿袭以往的教育模式,课程设置老化,教育手段落后,师资队伍知识更新较慢等,虽然教育的硬件有所改善,但艺术教育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许多学校仍固守着所谓精英教育的思想,将版画作为一种纯粹的绘画方式,而不是作为一种艺术表达的手段,固守版画反而限制了版画自身的发展。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艺术教育要从根本上解放人的束缚,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思考空间,要引导他们释放内心的冲动与激情,按照个人的方式发展,因材施教,在课程设置上也要科学化、合理化,及时更新调配课程,完善教育手段的科学化、信息化的设置。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给学生充分的资讯,而不是要求学生必须这样做,不能那样做,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学术环境,让他们自由思考自由创造。

          将艺术等同于技术也是艺术教育的一个误区,所谓“将活作地道”并不是指纯粹的技术化,它包含了对艺术个性的坚持和创作者对现实敏锐的感悟能力,而不是造就一个技术化的工匠。其实绘画中并没有那么高难的让人无法超越的技术手段,因为它不同于武术,也不同于杂技,更不同于演奏乐器。版画因为与印刷同源,作品必须通过印刷过程才能完成,因此带有极强的技术性,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稍有偏差就会导致学生混淆艺术与技术的差别,而走入技术化的误区。
          传播性的丧失

          印刷术的出现不仅使记录事物的文字有了永久保存的可能,最具革命性的成就是使文字形式记录思想与观念得以最大化的广泛传播。但文字记录的形式有不完整的一面,它需要延伸的形式——插图来图解和补充,最终以文字和插图的形式结合为一部完整的传播载体——书籍。最早的插图其功用就是解释文字的含义,这种延伸文字的功能使插图的说明性功能长期地延续下来,我们从中国的佛经插图、西方中世纪的圣经手稿插图中都可以得到验证。它们的这种形式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最早的形式都以木刻的方式出现过,这也是最早的版画样式了。它以木刻为载体能进行印刷和复制,其生成进程和发展结果与文字相同,它们都使用同样的制版、印刷技术手段来实现它们的传播功能。所不同的是插图是以图像的形式来传达信息为基本特征,它的功能是说明文字,其目的是帮助人们进一步理解文字的含义。插图与文字一体的组合方式,通过书籍使它自身具有了传播的性质。它以简单的样式、图解的功能通过书籍而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

          从西方的版画发展历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文艺复兴以来他们就开始了版画的相对的独立性的创作,例如丢勒的铜版画虽然依旧是圣经的图解,但从他的另一类作品中已经显露出独立的绘画状态,不仅仅在图解文字而是具有了独立的深刻含义与精神。到了17世纪版画除了具有独立的特征之外,还具有了商品性,使版画在大众之中广为流传。尤其是在荷兰版画与小幅油画一样都走入了家庭和公共空间的装饰之中,它们价格低廉、尺寸小,对于相对富裕的荷兰的家庭是一种可能的普遍的选择,从而使版画走入了社会,走入了家庭,走入了大众的普通生活之中,以书籍插图之外的形式再一次实现了它的传播功能。重要的是这一次是以独立的画种形式呈现的,而不是依附与书籍和文字了。

          19世纪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石印技术的出现,使版画有了更加广泛传播的可能,报纸也随着石印技术的发展而成为人们交流信息的必须方式。石版画与报纸的发展相随,有时作为报纸的插图,有时作为独立的绘画形式,使版画又一次扩大了自身的传播性。随传播手段精深化和多样化的发展,版画也到来了它的快速发展时期,凭借它自身的黑白分明,简练概括,适合多种印刷方法的印制,使印刷技术又实现了真实复制版画原作的可能,版画这种艺术成为了大众可以随时阅读的艺术。与之相反的是油画和雕塑则要有专门的展示场所,人们如果要欣赏则必须亲自到场,这些不同的差异特征,就使版画的影响具有了广泛性、大众化的特征。书籍、海报、宣传品、报纸这些传播手段与媒介造就了版画的生成、发展。是传播性使它具有了生命力。

          21世纪版画成为了一个正式的独立画种,是许多艺术家喜爱的创作方式,艺术大师们以版画为他们绘画的实验手段,创作了许多经典的作品;尤其是60年代波谱艺术的流行,使版画再一次成为大众喜爱的艺术样式。安迪·沃霍尔利用大众所熟悉的通俗形象,发挥了丝网版画的制版与印刷的优势,经过拼贴整合使版画第一次有了这样的视觉冲击力与视觉震撼效果。经过展示和媒体的传播,制造了一次版画的神话。上述的描述使我们看到版画的每一次发展都与它的传播性相关联,一个艺术种类能否生存,能否发展,取决于人们是否接受它和接受它的程度。中国版画以往的发展历程也是符合这一规律,造就它辉煌的是大众性和传播性,使它走入低迷的也是因为丧失了大众性和传播性,让人困惑的是在当下媒体发达网络遍布的资讯时代,版画如何丧失他的传播性和大众性基础了呢?我们可以探讨这一现状的深层因素。
          技术化的倾向
          (1)技术的生成

          版画的技术性是与生俱来的,因为它是通过印刷术来实现作品的。其方式是绘制、制版、印刷,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占有了绝对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作品的生成和结果,技术性已经成为了版画这个画种的代名词。版画的品种繁多,它有凹版、凸版、平版、孔版四种印刷形式,又根据材料分为铜版、石版、木版、丝网版、纸版、塑料版等等,将各版种混合运用就产生了综合版。版画的技法的多样化使它表达的效果十分丰富,它不仅有自己的独特面貌还能模仿素描、水墨的效果,甚至还可以模仿油画的效果;特别是照相术出现之后,可以将照片或经过处理的图像通过感光技法翻到铜版、石版、丝网版等材料上,形成自然逼真的真实感。这是其他画种无法达到的,从丢勒精美的蚀刻铜版画到杜米埃层次细腻的石版,从麦绥来勒魔术般的黑白木刻到安迪·沃霍尔巨大通俗的丝网版画,技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确实照就了版画的辉煌时刻。难怪版画家们津津乐道于技术的话题,技术性也成为了版画艺术的评判标准。

          对于技术的追求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技术是为造型服务的,应该体现艺术家的观念和造型技巧,技术伴随着造型与艺术趣味在写实主义画家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抽象艺术家对艺术的把握则与他们的观念相一致,波洛克的行动绘画层层重叠的线条和色彩,创造了空间的游离和艺术家的行动的一致性。技术是他们表达造型和观念的手段。
          (2)技术的误区

          西方现代艺术家中,尤其是有成就的艺术家,他们很关注技术在绘画中的作用,但他们自身并不去特意研究技术的方法,最典型的就是毕加索的版画,都是他画完之后再由印刷工印制完成他,也就是说他只是完成创意和绘制而制版与印刷则由他人完成。安迪·沃霍尔的丝网版画,也只是由艺术家本人提出想法,绘制与分色及印刷过程都由印刷车间来完成,他们的作品是由艺术家本人和印刷工合作完成的,在艺术性和技术性之间的分工极为明确,各自完成自己的职责。我们的版画创作由于社会原因与个人的因素及学院教育的结果,画家自己完整地完成了将艺术与技术合二为一的过程。这本身并无对与错之分,问题的关键是对技术性的津津乐道,本末倒置的追求使版画家们走入了丧失对艺术本质追求的误区。

          我们的学院教育因为受到政治的影响,照搬了前苏联的教学模式,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技术化的模式,在貌似科学的外表下,遮盖了人们对艺术个性和原创性的追求。其结果是有目共睹的,造就了大批没有艺术个性的统一模式的学生,当他们走入社会和教学岗位之后,又沿袭了这种教学模式,如此循环往复造成了恶性循环。这种现象又于中国特殊的社会原因——文革相遇,导致了版画艺术的断裂。但这不仅仅是版画艺术独自经受的磨难,其他艺术也经历这场磨难。

          70年代和80年代由于群体版画的崛起给版画带来新的繁荣,他们中的多数作者来自于大众,因此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农民版画、工人版画等业余版画队伍发展迅速,在题材上或表现革命性的内容,或表现地域性的风情风俗,或生产生活中的片段场景。在表现形式上他们有群体特有的面貌,在技法上有一套固定的模式,一套制作技术可以造就一个群体的形成。这种过分的单一技术倾向导致了对技术的依赖,使他们失去了对艺术深层次的探讨和个性的创造,失去了他们开始时所具有的原创精神和个性话语,变得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伴随着政治题材社会基础的消失,风情风俗中矫饰主义的增长,使这一时期的版画从形式到语言都没有实现自身的转换和提升,渐渐地这些群体就逐一瓦解消失了。
          脱离社会的现实

          9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解放进程的深化,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使我们看到了差距。学院版画以其优越的条件和学术取向,对于版画本体和艺术本质的探索使学院版画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我们迅速完成了对西方艺术史的学习,掌握了技术和形式上东西,激发了版画家们的创作激情学术热情,创作出了大量的富有探索性的优秀作品。但这种状况的持续,使版画家们渐渐地使陷入形式的研究和技法的探索之中,他们将此当作艺术的最终实现,渐渐地走入了沉迷于形式和技法的误区。他们的作品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脱离社会现实,脱离大众,使版画成为艺术家圈子里的事情,虽然活动丰富,展览不断,但在市场经济的状况下与中国画、油画、雕塑这些已基本解决了生存问题的画种相比,版画的前景还不容乐观,版画家的经济状况捉襟见肘,大部分版画家依靠版画以外的收入来维持创作。使版画陷入了一个无法正常发展的阶段,也就是说既无法进入市场又无法对社会产生影响。

          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语言的老化,脱离社会的现实,传媒的迅速发展,可能是导致这种结果的社会原因。传媒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图像的应用,数字技术的出现,网络的全球化是21世纪的特征,电视和网络成为了人们的生活必须。新的视觉图像语言不断出现,是人类历史上更替最快的时代,大众已经接受并习惯了新的图像语言,版画也因为它的圈子的狭小,种类的精细化,同时又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修养才能欣赏,使版画丢失了大众的关注,报纸、杂志、广告、摄影等使版画的观众越来越少。时代的发展确实很快,用传统的语言来表达今天的现实已经力不从心,甚至是无法表达。更新语言与吸收当代的文化资源是版画无法回避的问题。不实现更新、转换与提升,还固守传统形态的语言,版画将很难走出低迷的状态。

          反映社会的实现就是对当代生活的表达,但当代艺术不仅是表达当代的日常生活,透过日常生活来展示大众的思想和观念,艺术的表达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它以多种方式来提出问题,以艺术的方式来提出对现实有针对性的问题。艺术史的发展规律让我们见证这个过程,艺术的变化和新艺术的出现,都逃脱不了现实的针对性,存在于前后关系的变化之中。也就是说每一个时代艺术的改变都是针对以往的延续、反叛和发展。现代艺术的发展更具特征,它的每一次改变都具有文化的针对性、现实的针对性和社会的针对性。艺术对现实的关注转化成为艺术对现实的提问,艺术家以个人化的方式将具有针对性的问题通过视觉图像传达给大众,他们不仅关注现实的生活,更加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关注环境。对自身价值的实现,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国家、民族等矛盾的思考也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以大众化的媒体传播和图片、影像、装置等技术,使大众认同接受,这个过程中运用大众熟悉的视觉资源与接受方式,通过媒体与网络的传播方式,拥有了大量的受众群,它的社会功效远远胜于一个展览会。在这种现实的状况下,如果固守传统的语言和题材,又将远离大众的视线。在新的实现状况下,版画只有不在固守自身,才能超越,才能发展,问题是要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出现,版画只是实现艺术的一种手段。

          隋丞(深圳大学师范学院, 广东 深圳)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39(s)   6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