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08-05 15:11:05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近些年,油画、国画、雕塑甚至装置、影视艺术在国内外甚是活跃,并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趋势。相比之下,版画艺术则显得寂寞和沉闷,其状况令人忧虑。版画艺术也曾有过辉煌,30年代新兴版画自不必多谈,就是70年代红红火火的群体版画和80年代初极富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院校师生版画都曾受到美术界同行的赞誉,然而时过境迁,版画艺术在中国大地上风光不再,甚至有日趋衰落的迹象,这确令我们始料不及。面对如此状况,有进取心和责任感的版画家们在苦苦思索、探究,找寻突破的可能性,从报端和杂志上不断发表的议论和文章中就不难看出他们的良苦用心。版画艺术发展至今所形成的局面和面临的问题有外部原因,更多的则是版画家自身因素造成的。客观地讲,由于版画自身的局限性,它在各门类艺术中所处的位置不可能回复到以前那样显赫了。那是特殊的社会、文化氛围造成的,应该说今天所处的位置是正常和合理的。就版画艺术本身来说,反思我们所走过的路,不难发现我们自身存在着许多问题。至关重要的是版画家关注当代社会、文化深层问题不够,除此之外,我们自身潜力还远远没有去挖掘,甚至有些基本问题没有解决或者没有解决好。因此,从版画家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调整中实现自强是版画艺术推进与超越的根本出路。
我曾有机会多次看到东欧各国版画作品,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在他们的作品中那精湛的技艺和精神境界给我以深深的震撼。不论是场面宏大的表现还是极少物体的刻画,从构思、构图到版画技法的运用都是那样的深思熟虑。之所以能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我觉得根本所在不是别的,而是艺术家的。动态、精神境界及高超技艺所构成的完美统一的艺术语言。他们就是以这样独特的面貌证明着自己的质量和实力,并且无可争议地立于世界版画艺术之林。也许我们可以从东欧各国版画艺术发展中受到某些启发。
反观90年代以来的中国版画,从大大小小的展览到报刊杂志发表的版画中可以看到,许多作品初看似乎丰富多彩,气势夺人,再看就感到风格雷同,空洞乏味了,有些作品连基本的手艺都没有练好就去追求大幅面和复杂的场景,或去表现哲学理念和重大题材,难免给人以简单的印象;还有许多作品想表现的东西太多,想要的东西太多,却弄不清他到底想表现的是什么,更看不到他自己的存在。而这一切常常是在“表现生活”的幌子下出现在展览和公众面前的,这样的作品多了不仅不利于版画整体形象,而且会对观众和初学者产生误导。这样讲也许有些刻薄,但却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同行们的共识。与其看这样的作品,还不如多看看院校学生的习作和毕业创作,因为在学生那里至少还能让人感受到实在、真诚和鲜活,传达给人的东西更多。
从近几年美术学院学生作品展览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好作品,(当然,院校外的优秀版画家成熟的作品也很多,例子也不胜枚举,相关的评价已不少,这里不再举例说明。)我只想举几个与院校有关的例子:如中央美院版画系毕业不久的李晓林、邹晓萍、韦嘉、康剑飞和董菁,他们的毕业创作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几位年龄不同,有的毕业于研究班,有的毕业于大学本科,在艺术追求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他们的作品不仅都技法制作到位,而且都流露出真诚、单纯和活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清新感受,尽管个别作品还不够成熟,甚至显现出时下样式的影子,但仍不失为可读的好作品。我欣赏他们的是那种状态,那种不被时尚和利益所左右,始终能够保持着真诚和平静的心态,也欣赏他们那种执着地在各自有限的范围里踏实劳作、不懈摸索的精神。再回过头来看我们自身,我们也曾具备这样的品质,但却在不经意间给丢失了。这不能不令我们感到惭愧。如果反省我们自己,不难发现我们自身出了问题,我们在今天繁杂社会和多元文化的环境中正在失去许多可贵的东西。由于环境因素使我们身不由己地深陷名利的旋流,没有把握住自己,不能保持状态的真实和精神境界的纯净。也许我们有许多借口,但是任何借口都不能成为失去最可贵的东西和不求进取的理由。
今天的我们的确需要通过反省来重新认识自己,从迷失中找回自信。或许从东欧版画家和学生那里可以受些启发。在我看来,脚踏实地地用汗水去辛勤耕耘,将自己的活儿做的更道地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不断付出和面对挑战中才能激发出自身的创造力,实现自身价值。对于今天的版画家来说,需要随时警惕种种引诱及圈套,警惕那些沿袭至今的说教和潮流的束缚。还需要以自信的眼睛去观照社会、观照人生、观照世界。艺术行为说到底应是个人性的,只有自我的不断完善、独立人格的实现,才可能产生震撼人心的作品,也才可能形成强有力的整体。(图为苏新平所作《无题》,石版,2000年)
来源:网络
|
-
- 艺术家
-
- 艺术展览
-
-
- 艺术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