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泛化的国际交流:“2003北京国际版画双年展”评

        作者:核实中..2009-08-04 16:52:41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来源:转载自《江苏画刊》

          国际交流,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了。2003年9月,又一个以“国际”冠名的展览“2003北京国际版画双年展”在炎黄艺术馆拉开了帷幕。

          本次展览从体制上讲相当规范,由于有泰和经典文化有限公司的资金投入,所以保证了本展得以在学术的层面上进行。参展作品来自40多个国家,经过5名评委的筛选,从600多件版画作品投稿中选出参展作品约300件。如此规模和规范的操作对于发生在中国的版画展来说还是第一次。据介绍,展览策划人曲艺先生为了保证双年展的顺利实现,从中做了大量的协调工作。

          在国际上,从上个世纪的20年代始,世界许多城市相继举办国际性的版画展,最有影响的有日本“神奈川国际版画展”、波兰“克拉科夫国际版画三年展”、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国际版画双年展”、英国“布拉开德福德版画双年展”等。在中国,国际性的版画展曾有过“2000青岛国际版画双年展”,但青岛版画双年展更多的是为了扩大其城市的影响而做,并因为资金的问题而未能双年一次地办下去,终至废止。所以,本次国际版画展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真正的国际版画展。

          令人高兴的是,“北京国际版画双年展”已成为一个展制组织,设专门机构长期工作。两年后第二届双年展将会如期举办。这样的展览形制,由赞助人掏钱,山专业单位主办,各司其职,大家都很满意。不仅避开了官方展中种种复杂的人际关际,更使展览作品在评选中有了客观性的可能。在倾向十社会分工细化的今天,展览越来越需要专业的人员来操办,这应该是个方向。

          在没有装置和行为的艺术观念的时代,版画几乎够得上是最时尚的画种了。它紧贴时代步伐,与技术进步结合得最为紧密。很多艺术家喜欢选择版画作为创作媒介更因为它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伴随有偶然性的惊喜,容易激发起灵感。在各种各样的国际展当中,恐怕版画的展览是最多的了。这也是由于版画的便利性带来的结果,因为纸本作品和其它形式相比,无论从份量和体积上都占尽了优势。

          本次参展的作者来自40多个国家,主要地区包括了欧洲、亚洲和美洲,参展的外国作者几乎占到了2/3。本次展览所邀请的评委全部来自中国,从这一点上说,似乎太不够国际化了。在进一步的了解中我得知,本来也计划邀请一些欧洲和日本的评委,但由于春天SARS的影响,这项计划未能实行。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因为评委的结构将决定一个展览的价值取向。中国的评委所评选出的结果,也只能是中国式国际化的结果。

          本次大展的金奖授予了两名作者:一名是中国的年轻版画家韦嘉,另一名是爱沙尼亚的艺术家VASSERMAN BENJAMIN。

          从金奖作品中可以推导出该展的主要价值取向现代主义。

          BENJAMIN的作品《断点》(Break Point)和韦嘉的《超人》都是现代主义中常见的超现实主义风格作品。如此看来,相比于现今中国及国际范围正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后现代”来显得“落伍”了。《断点》是一幅具有抽象意味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用西方版画创作中的手法凹版和蚀刻法,细点腐蚀,我在求证画家的背景资料时被告知无人能够提供,我认为凭一幅作品就授予其余奖,而又没有相关的说明,这对于观者来说理解起来是非常吃力的。韦嘉的石版作品《超人》则是对正常生活的一种非正常视角的换视。我们,在高楼林立的现代的都市风景中都变成了“超人”,画中人要挣脱开水泥怪物的羁绊,而远处的小火车或许能带他去实现梦想。

          如果看得稍稍用心一点,将中国的版画家和其它地区的画家作品分开是不难的。中国版画家较偏重于对主题的表达。而国外地区的画家则重在对版画画种特有的趣味性把玩。在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中总是承载大多艺术之外的东西,这又让我想起一个关于艺术的老话题来,艺术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艺术究竟要让人看到什么?中国画家的对现实的关注要远远超于其它地区,心态不够放松,其它地区画家对艺术语言的强调显然重于对题材的选择,呈现出了一种世界范围的眼光。如在展览的作品中有两件有趣的作品映射出不同的心态,画中所描绘的都是纸风车,一是日本画家KUROSAKI AKIRA所作的《四风车》,两只并列、连续的纸风车象征着岁月如歌的愉悦;一个是中国画家崔鬼的《童年的记忆》,画中表达出了对苦涩童年些许欢乐的追忆。虽然都是纸风车,但却表达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

          从本次获奖的主要作品看,本届评委并不推荐当代流行的观念性作品,风格的上限也就到现代主义为止,注重展示版画传统技法。对于本届展览的遗憾之处是评委未对获奖作品作相关的说明,为什么是这些作品获了奖,而不是其它的,人们都想知道得更具体。本届国际版画展共有57件作品获奖,其中设金奖、银奖、铜奖、佳作奖和泰和经典奖,并伴有不菲的奖金。中国艺术家获奖的作品14件,约占到获奖总数的1/4。本次来参加展览的一些国外版画家都是“国际飞人”,他们常常奔波在各种国际版画中,奖金的吸引力也是他们本次来中国的原因。北京版画双年展赞助人将获奖作品全部收藏,有偿收藏也无疑增加了展览的现实吸引力。

          让我们把眼光再次对准一些作品吧,日本的画家YAMAMOTOKEISUKE《静寂的时间》第22号,通过静谧的画面观众能够看到画者的心境,从不厌其烦的无数笔触的描摹中,找到了画家在画室中度过的似缓似急的在心中流淌的岁月。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版画创作的国家,除了有厚实的浮世绘版画传统,日本还有新观念的现代版画。或许日本早已是国际大家庭中的一员,从版画作品中可以看出这种心态坦然、从容地表达自我,而非处处考虑着所谓的国际性。每年在日本都有国际范围的版画展,也难怪日本产生了那么多优秀的版画家。每年在日本都有国际范围的版画展,也难怪日本产生了那么多优秀的版画家。在日本国内有许多职业画家从事着平面的传统版画工作。本次展览中有8名日本画家获奖,仅次于东道主中国。

          本届展览另一个突出的亮点是欧洲的艺术家的作品。芬兰、瑞士、捷克、比利时、瑞典等国家的版画家的作品,他们总体给人的印象是注重对版画本身语言,以较为传统的方式以及稍带些保守的状态给我们看到了传统版画的魅力。如捷克画家VLADIMIR SUCHANEK、瑞士画家DORIS HOPPE、罗马尼亚画家SUZANA FANTANARIU、斯洛伐克画家ONDREICKA KAROL、瑞典画家KIHLMAN MIKAEL ANDERS等人的作品,为本届画展增色不少。

          虽然中国艺术一直在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但是画家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思考问题已成为了一种思维方法和惯性,本次展览当中的中国画家作品在这一点上表达得依然很充分。刻意于画面的言说性,用内容说或是用技术来“说”是版画家心中丢不掉的准绳。在开幕式的人群中碰巧听到了一些画家们的对话,我注意到他们在谈论一幅作品的时候将技术因素放在了首位。过于注重技术和表述的内容是中国画家的一个问题,他们的眼睛和思想还没有从意识形态的影响中逃脱开来,这样势必导致艺术上的不自由。艺术家对自己遗忘,往往处于缺席状态,我们忘了,艺术是我们生存状态的另一种方式,不是技术竞赛。当然一些优秀的艺术家已敏感到这个问题,并在作品中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在此值得一提的银奖获得者中国画家陈龙将综合材料结合进了版画当中,他的作品《生存状态》突起的部分是非版画材料,以一种复杂至单纯的观念形态消解了技术。同时,本次展览获铜奖的绍常毅、佳作奖的周吉荣和获泰和经典奖的李康、王轶琼等人的作品都表现得比较出色,他们在当代的语境中发展了版画的语言,体现了在当代作为一个艺术家对于时代的敏感。

          虽然说版画最早发生在中国,但那是指中国传统的木版画。现代的版画基本上是一个西方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上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木刻版画运动始,中国才开始对现代版画的概念有了较为系统的理解。尔后,版画这个既老且新的品种便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版画与之发生了紧密的联系,版画间是绘画方式中最具有时代特性的画种。新技术常常作为一个媒介成为画家延伸艺术理念的方式。随着对西方艺术的不断了解,人们不仅知道西方版画大师如柯勒惠支、蒙克等,还知道了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用版画的方式对公众人物形象进行大量复制,进行观念性的创作,使人们对版画认识推进了一层。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用这一新媒介进行版画创作。现今一些新的展示形式,如混合材料、装置作品和Video也跻身在版画展览当中,呈现出了艺术边界的模糊。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25届卢布尔雅那的“国际版画双年展”中影像和装置艺术已登堂入室,它向人们对版画的旧观念挑战,再一次提示了技术进步在艺术中的作用。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人们已不单纯看重传统的手工活,但保持自身一些独特的性质还是非常必要的。在主张当代性的同时,还要谨防与代艺术展都变成了装置艺术展或者影像展。作为一个纯正的平面版画作品的展览,本次双年展的展览方式显示出保守的姿态,对平面版画的坚持是本次展览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现今的形势之下,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可爱的姿态,只要明白在坚持什么就好。

          现代版画本来就个是中国本土生发出来的花朵,它在中国的土壤中蕴化了这么多年,这样的一个国际交流实在很有必要,但本次展览涉及到了“如何交流”的这样一个课题,这同样也是一些其它类似的国际展中所隐藏着的问题,2003国际版画双年展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参照了世界的步伐,却未能在“国际交流”这个主体工程上做有效的工作。纵观整个双年展,在展览观念上没有看到可以相互交流的交叉点。“北京国际双年展”这种泛化的国际交流展反映出了国内一些交流展的倾向和问题,除了让人们欣赏一些好画以外,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国际交流。足艺术家的交流,还是作品的交流;是文化的交流,还是价值观的交流,这些都没有在该展中得到回答,本届双年展最突出的不足之处是没有统领展览的核心主题,作品之间的理念是彼此孤立的,最终导致展览如同一盘散沙。虽然有一些好的版画作品,可无法对整体展览作出评判,尤其对展览的思想作出判断。对于一个如此规模的国际展来说,这样的主题缺乏是一种策划上的疏漏。

          2003年国际版画双年展是在国际化大背景中产生,如宋源文先生在展览的前言中所说,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艺术都处在“开放性、融合性的国际大环境当中”。正是这一国际化的环境才使得艺术在国际交流中引发了新问题,艺术在国际化交流中所引发的身份问题、绘画本体的问题是亟待交流的。中国艺术家为了进入国际大家庭,为了在国际化交流中保持身份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实际上在欧美的一些中国艺术家从未能真正地从艺术本体上对中国文化作出思考,他们都试图以一种文化策略介入主流文化。如徐冰殚精竭虑地做出的《英文方块字书法》,尽管他的出发点和文化立场——纯粹的向西方的表述明确到受人质疑,但不可否定的是这是一种有效的交流。

          本届双年展带来了这样一个思考,多边的交流如果只是泛化的,便是一种无效交流,在一个处处喧嚣着“国际化”、“全球村”的时代,怎样进行国际交流是一个大课题。“北京国际版画双的展”正是这一命题提出表述的机会,我们有理由相信,“北京国际版画双年展”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对本届产生的问题深入思考,会在不久的将来为我们带来一个真正的国际交流展。“北京国际版画双年展”,会成为人们一个好的期待。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51(s)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