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中国版画的回顾与前瞻

        作者:核实中..2009-11-01 16:05:27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国版画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但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版画仍然是复制版画,自1931年起,由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才开始了我国有创作版画的史页,到现在已经度过了70年的岁月。新兴版画和古代复制版画不仅在制作技术上有很大差异,而且在作为艺术的功能与现实意义上也有质的区别。新兴版画从它诞生那天起,便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密相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命运血肉相连,它是中国革命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30年代左翼美术的主力军。版画家是以艺术家和革命战士的双重身分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毫不含糊地以艺术作为战斗的武器,在思想教育战线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70年来,新兴版画都是在人民大众火热的斗争中成长、发展和仕大的。

            这次在重庆版画节举办的“中国百年版画展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让人们看到新兴版画70年来的艰苦历程和取得的光辉成果。同时也可以让我们从中吸取宝贵的历史经验,为今后版画的发展和走向获取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新兴版画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从1931年到1937年是萌芽时期,1937年到1949年是成长时期,1949年到1966年是繁荣时期,1976年到现在是转型时期。

            萌芽时期的版画正在起步,少数从事版画创作的艺术青年,不但缺乏良好的绘画基础,更不谙熟版画的制作技术,所以在艺术上显得比较粗糙幼稚,而且还存在相当洋化的作风。但在内容上却紧密地联系着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真实地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挣扎在饥饿线上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反抗斗争。而且这些作品都是作者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刻画出来的,所以在画面上充溢着不可抑制的激情,这是艺术创作的生命,也是使当时的版画能在广大群众中产生强大感染力的主要原因。我认为,当时的版画带有强烈的“人民性”和鲜明的“时代性”,这是不容否认的。所不足的:一是由于接受外国版画影响较多,作品还不够“民族化”;二是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因此也谈不上“个性化”。

            初期的版画创作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由于当时的作者大多是出自杭州艺专、上海美专和广州美专的学生,他们都接受过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德国表现派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广州现代版画会成员的作品上尤为显著,所以萌芽时期的版画一方面吸取了苏联版画的现实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又吸取了西欧现代派艺术的营养,这就使我国的新兴版画从一开始就在艺术上获得比较全面发展的良好条件,在前进的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当时没有成套的版画理论,指导版画创作的人不是美术家和美术理论家,而是作家鲁迅。鲁迅以通信方式给版画家的作品进行具体的指导,从创作方法到表现形式、制作技巧,都发表了十分精辟的见解。他教导当时的青年版画家如何正确地看待外国作品和我国古代美术遗产,如何克服版画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如何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创作。鲁迅的宝贵意见至今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当时没有统一的全国性的版画组织,只有分散的各个地区成立的版画团体。所以鲁迅殷切地期望有一个全国性的版画组织,以便于集中力量,发挥集体的作用,更好地推进版画运动的发展。这种愿望到鲁迅逝世后的1938年才在武汉实现。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新兴版画的成长时期。这段时期的客观环境和社会条件,给版画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战争年代兵荒马乱的生活与物质条件的匮乏,使具有“虽亟匆忙,顷刻能办”特点的木刻版画,在各种报刊、书籍以及其他出版物上,成了其他画种所不能代替的必需品。木刻原版可以代替昂贵的金属制版,连以黑白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漫画,也以木刻制版代替,如抗战时期,还出现“漫画木刻”的新品种。在国统区是如此,在物质条件更缺乏的解放区就更不用说了。这时期解放区的美术界,木刻咸了一枝独秀的鲜花,其艺术成就也显得更加辉煌,影响及于国内外。

            这时期有了全国性的组织,最早是1938年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首先揭起“抗战美术”的大旗。后来于1941年皖南事变后,这个组织被国民党非法解散。接着在1942年初,又在重庆成立了“中国木刻研究会”,负责推动全国的木刻活动。到抗战结束后,于1946年在上海,“中国木刻研究会”改名为“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并以它的名义举办了空前盛大规模的“抗战八年木刻展览会”,为抗战时期的新兴木刻运动划上圆满的句号。

            这样的全国性版画组织,都是在中共南方局文化组领导下,开展声势浩大的木刻运动,全体版画家都在战争洪炉中经受了磨练,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愈来愈成熟,所以这时期的版画创作,是以题材范围扩大、主题开掘深入、艺术水平提高、民族风格形成几方面的成就构成它的基本特色。特别应当指出的是这段时期的美术,没有任何其他门类能像木刻版画那样全面而又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战争年代的生活面貌。我们的国际友人认为他们是通过木刻版画来了解中国的抗战。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主编的中国木刻集,便以《从木刻看中国》命名,美国《生活》杂志在介绍中国木刻的专页中,它的文字说明标题是:“木刻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战斗!”这是对当时中国新兴木刻版画主题思想与现实意义的确切评价。

            这时期的版画在形式风格上也有很大变化,洋化倾向逐渐减弱,代之以新鲜活泼、明朗朴实的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特别是解放区的作品,吸收了当地民间美术(剪纸、窗花、民间木板年画)的特点,融合新法,创造了崭新的具有很高审美价值艺艺术风格,在国内外赢得高度评价。版画形式风格的民族化,弥补了初期版画之不足,也是使版画能大规模地走向世界并获得好评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版画家个人的艺术风格也在逐渐形戊,解放区的力群、彦涵、古元、罗工柳、焦心河、马达、沃渣,国统区的李桦、黄新波、张漾兮、荒烟、朱呜冈、黄永玉、梁永泰等,他们的作品都以显著的个性色彩独步于版画界。民族化与个性化的形成,是版画创作的一大进步。

            这时期的版画理论显然落后于创作,最大的遗憾是过早地失去了天才的导师鲁迅。但令人欣喜的是当时有一些文艺界和美术界的前辈和友人如郭沬若、茅盾、徐悲鸿、老舍、冯雪峰、叶圣陶、张西曼、王亚平、柳倩等作家,都热心关怀版画事业的发展,他们都写过评论版画的文章,给版画家以很大的鞭策和鼓舞。

            党的领导人周恩来同志两次与版画家的会见,是版画界的重要事件。一次是1945年“重大九人木刻联展”闭幕后,恩来同志在重庆《新华日报》采访部会见了联展部分作者王琦、丁正献、汪刃峰、刘岘、王树艺等。恩来同志指示:木刻应深入到农村、工厂和部队,吸收更多的观众,同时要重视连环木刻创作,以便于使木刻艺术更普及流传。第二次是1946年秋“抗战八年木刻展”闭幕后,恩来同志在上海马斯南路中央代表团办事处会见了全国木协部分负责人李桦、陈烟桥、王琦、野夫等。恩来同志肯定了八年木刻展的巨大成就和影响,认为是木刻运动的新高潮。同时再度强调连环木刻的巨要性,并对今后工作的方式和策略作了重要指示。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兴版画运动,正是由于有了统一的全国性组织,而且这种组织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寻下,通过全体版画家的共同努力奋斗,才使新兴版画沿着正确的方向道路大踏步向前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版画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44(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