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苏新平:荒原和北京的对话

        作者:核实中..2009-12-12 10:49:11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苏新平:荒原和北京的对话
              
              苍寂的精神美
              
              美国亚洲文化学院UACA 赵晓明
              
              
              对于来自内蒙古的北京艺术家苏新平来说,绘画蕴涵着超越其本身的一种重要意义。那就是对未知世界充满敬畏和探索的精神美,尤其是荒原和北京的对话。从草原到首都,苏新平新的历程不断地从过去的记忆中诞生,无论是他的哪一种艺术创作形式,苏新平始终在这种持续的相互关系中孕育着自身的特性,相信未来也将一如既往地持续下去。
              
              北京在许久时间之前,“现代”在它的美术史上还基本上是认为应该被否定的。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表现为各种极端的自我否定。美术就是在这种对于历史或者艺术本身的自我否定中不断挣扎,到了今天则反映出一个多元的包容局面。有时候这会被认为是陷入无秩序的混乱之中,但目前来看,它在推动现代中国美术向多样性方面发展,北京还发挥着她值得肯定的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对于美术家们来说,尤其将艺术视为一种表达崇高庄严的严肃行为,不如将其看作是一段充满激情、探索的精神美学旅程。今天的时代,许多在传统意识中被要求明确的各种所谓合理性和框架正逐渐被抛弃,或者已开始变得微弱,这种现象不仅是在北京,甚至成为整个世界美术界的一个主要特征,亚洲也不例外。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苏新平的作品正是成长于这样一个社会变革时代和地域变迁环境之中。画家苏新平积极尝试着荒原和北京的对话,以及过去和现在的对话。并借此表现出自身特有的一种新的精神美学意识,在苍寂肃穆的同时却不失敏锐的透视。这一艺术力量与苏新平所做的摒弃固有格式,探索闪光的精神美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曾经对苏新平来说,西方美术史的任何一位巨匠都是不可超越的偶像,作为与这些巨匠相差久远的后辈他,苏新平对巨匠充满憧憬之情时,自己也因此而感到失重。而当失重进而让他失语之时,苏新平痛苦地开始了重新在他生命的轨迹中、以自身的文化视角来审视整个世界,并全身心投入。此时,荒原、北京、过去、现在所有的这些对话也就开始了。他所具有的“荒原”美学特质,荒凉、苍劲、孤寂又大气磅礴,坚定地、执着地追寻理想主义的路径。而“北京”作为中国的浓缩和所有中国问题及情绪的汇聚地,繁忙、嘈杂、欲望之海、冲动、狂热,形成了尖锐的对比。苏新平以他孤寂和冷静的描述,痛苦而又不安地见证着北京的人文行程。在苏新平的艺术创作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在顺着历史的纵座标向上追溯和因地域变换的横座标左右探索的同时,仍然牢牢地抓着现在自身生活中的现实北京,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看出苏新平感性关注的真正根基在于《风景》、《干杯》、《肖像》这些对他来说非常熟悉的时代的“文化”里。苏新平的作品令人关注的一类为“肖像”和“表情”,它是以肖像的方式去凝固一个时代的精神。我们从罗中立的《父亲》、耿建义的《第二状态》到方力均《打哈欠的人》中都能发现中国当代视觉历史形态中的这种典型的现实和精神的联系。
              
              另一类是以“干杯”为代表的对欲望无所抑制的艳俗世界的讽刺和批判,作品强烈地体现了艺术家的社会道德责任意识。
              
              我们可以说,使苏新平的作品引人注目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苍寂的精神和天然的社会道德感”。版画的这一特定艺术形式蕴含了苏新平特有的艺术力量以及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他在给自己的作品赋予这种精神时,从来没有忘记将自己对现实生活环境中的观察注入其中。从这一点看,苏新平的荒原和北京的对话,对于他来说是摄取精神美学力量的过程,苏新平正是通过荒原和北京、过去和现在之间的对话,使其苍寂的精神美绽放出艺术和道德的光彩。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48(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