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版画家彦涵——刻刀与战火

        作者:核实中..2009-12-01 10:48:04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开场白:1935年,19岁的彦涵背起行装,准备前往杭州艺专,开始自己的美术道路。他的一位长辈给彦涵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不要画风花雪月,而要画沧海桑田。彦涵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印证了这句话,尤其是在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

            解说词:19岁时,前途迷茫的彦涵就是从这里离家远行,踏上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2006年7月,作为一位对中国美术史有着重要影响的画家,90岁的彦涵回到了家乡,当天,彦涵就来到了海边,异常兴奋。站在儿时曾玩耍过的地方,彦涵思绪万千。

            解说词:1916年,彦涵出生于江苏连云港,一个大海边贫困的乡村。就读师范学校时,因为宣布抗日思想被学校开除,1935年,他来到上海求助于做生意的舅舅。因为喜欢绘画,他要求报考著名的杭州艺专,却遭到了舅舅的一位好朋友陈佛生的反对。





            彦涵:他的年岁和我舅舅差不多大,是我的同乡,他开始不主张我学画。

            主持人:为什么?

            彦涵:我坚持要学画,既然我舅舅有经济力量来帮助我,我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陈佛生问我:你愿意学什么?我说我愿意到杭州学画。他说你不要去学画了,他说你上另外一个学校,上海龙华的警官学校。

            主持人:哦,让您当警察。

            彦涵:我说我不要当警察,那是***的,我说我不要当警察。他说你去,我说我考不上,他说能考上,那里有我们的人。实际上,他有另外的政治的作用,两人就有点争执起来了。我舅舅说了,说:算了算了,孩子他愿意学画,让他学去吧。我就去了,去学了。他就来信,同我通过几次信,第一封信就讲到,你学画我赞成,不要画风花雪月,要画沧海桑田。

            主持人:当时您能理解吗?

            彦涵:这个风花雪月我懂,这个沧海桑田我也懂,字面是懂的,但是它包含的社会意义,我就不太了解了。我舅妈告诉的,说他是共产党,说不准去说的,不准去说的。

            主持人:您知道他是共产党之后,您心里怎么想的?您怎么判断的?

            彦涵:我对共产党完全不了解,就觉得他是很好的人。

            解说词:这是彦涵晚年创作的,他在杭州艺专学习的木刻,在那所“为艺术而艺术”的学校里,彦涵有着和其他同学一样的志向——毕业后留学法国,学习现代艺术。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也让彦涵的艺术梦想破灭。在随学校逃难的路途中,发生了一件事情。

            彦涵:有一天一个进步的同学告诉我,说现在一个中学里头,有湖南省的徐特立,有个报告。我说徐特立是谁?说他是共产党。我都没听过这个名字,他说听他的报告去,我是因为一份好奇心,他说不要告诉别人,咱们偷偷去,我就去了。他在台上讲话,我就跑到最前头去,挨得很近,看得很清楚,他是小老头,有点胡子,穿着棉军装,还勒着个皮带,是冬天嘛,穿着一双童子军的皮鞋,热闹地在讲话,讲了很多。他的语言是湖南口音,不完全听懂,但是主要的我听懂了,八路军,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华北抗战,平型关大战,这个我们知道,说打胜仗了,讲延安。延安我还是很生疏的,他说欢迎,因为都是学生在听,他说欢迎你们学生去,不要钱,免费,管吃管住,那时我们逃难,没有钱。

            主持人:您一听这个,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彦涵:这次听完以后,我就决定,找机会去延安。

            解说词:彦涵没有向任何人告别,就踏上了寻找去延安的路,他先来到武汉,在一名《新华日报》工人的帮助下,他带着一封介绍信,和一位偶遇的同学来到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从那里出发,他们要步行400公里赶到延安。

            彦涵:路上这个同学,姓杜,一直同我闹腾。

            主持人:一直同您闹腾?

            彦涵:他不愿去了。

            主持人:哦,不想去了。

            彦涵:走了两三天以后,他不想去了,觉得太艰苦了。

            主持人:太艰苦了?

            彦涵:一天至少要走六十华里。

            主持人:三四十公里。

            彦涵:他说我不去了,他讲得也很有道理,他说彦涵,我们革命不一定到延安,我们回到我们母校去,我们也可以革命。我说你呀,不走也得走,他就累了坐下来不走,他会吹口琴,我说好了好了,我说把口琴拿着吹一吹,口琴吹得挺好。走吧走吧,我说不走我背你。

            主持人:真背他了吗?

            彦涵:没背。

            主持人:没背,您是连哄带骗。

            彦涵:走了五六天以后,他已经习惯了,也知道不可能再回去了,走了十一天到达了,这个顺便补充一句,拉去革命是不行的。

            主持人:拉去是不行的?

            彦涵;最后还是离开了。



            解说词:这是当年***统治区的青年前往延安时的影像,彦涵也是其中的一员,1937年秋天,他来到了延安,一个他向往的地方。

            彦涵:我到了延安去的第一天,还是外面的习惯,找旅馆,住旅馆。延安没有旅馆,就是有一个招待所,我就进了这个招待所了。进了招待所,屁股刚坐下来,没有多长时间,我就听见院子有个人在讲话,完全是我们家乡口音。我一看,这个人,穿着一身新的蓝色的制服,还戴了个帽子,在讲话,他个子不太高,讲话,周围围着几个学生,抗大的学生,他在里头讲道理。我就左看右看,对着脸一看,我说你是陈叔叔吧?

            主持人:啊!?陈佛生?

            彦涵:他说你是谁,我说我是谁谁谁,他说你又长高了,他说我在想你啊。

            主持人:这么巧啊,就在这儿。

            彦涵:想你你会来啊,我说我这不是来了吗?他说走,把我拉到他房间去了。他已经是个老干部了,穿着新衣服。我说你怎么穿这种新衣服,他说我原来是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秘书长,现在调回延安党校学习来了,我说我现在还没饭吃呢!

            主持人:刚到,那您可真是够巧的,刚到延安就碰上了。

            彦涵:巧极了,真巧极了,第一天就碰上他了,他说我给你粮票吧,饭票,给我好几天的饭票。

            解说词:这就是当年拍摄的朝气蓬勃的延安生活。在那里,彦涵感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激情,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也就在那时发生了改变。

            彦涵:我那时情绪非常好,非常兴奋,领导讲话,干什么,每一句,都进入到我的思想里头去了,对于我来讲,非常新鲜,我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教育。这时我就学了《什么是列宁主义》这一本书,学了这个以后,就确立了一个革命的人生观和革命的艺术观,这是我收获最大的。这在我的人生上来讲,是一个转变。于是我确立了我的意志,革命的人生观和革命的艺术观。

            主持人:您那时候,包括版画,主要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创作的?

            彦涵:这个观念确立以后,我们过去在杭州学的那个不好,就是为艺术而艺术,净是画一些**,这个要画为兵服务的,为农民服务的,这个好。

            主持人:观念这个时候开始变化了。

            彦涵:那么具体的,这时选我当学习小组长。学油画,学不了,国画,毛笔都没有,什么也没有,就是学木刻了,木刻就开始了,参加木刻训练班,给了我这么大一块木板,毫不夸张,这么大一块木板,就这么一点儿,就这么大一点儿,因为是梨树。

            主持人:梨树,梨木。

            彦涵:这么大一块木板,梨树就要这么粗,给了我三把刀子,说你考试行吧,你刻一张木刻来,看看你考试的水平。

            主持人:在这之前,您刻过木刻吗?

            彦涵:没有刻过。

            主持人:没刻过?

            彦涵:没有刻过。

            主持人:要考您。

            彦涵:杭州艺专里没有这一课,这是鲁迅提倡的,给我这块木板,拿到手的时候,我不费多少考虑,我就随便画马克思像,没有照片,没有画片,马克思像,大胡子,很容易画得像,我就画得很像,这样我很快就刻出来了,刻完印出来一看,老师说很好,很像,就吸收我了。我到鲁艺三个月,就刻了这一张木刻。
          <不让敌人抢走粮食> 

          解说词:这是彦涵后来有关延安生活的创作。在鲁迅艺术学院,彦涵参加了木刻训练班,虽然只有短短三个月,但对于彦涵艺术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1938年11月,彦涵参加了“鲁艺木刻工作团”,开赴太行山抗日前线。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58(s)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