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11-18 14:45:43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对于坚持用版画这样的媒材来适应今天的文化和艺术激流的艺术家而言,创作过程仍是一个难而又难的工作。虽然他们从未放弃对媒材以及观念的种种试验,悬而未决的是——那些有碍于表达的传统因素,一直使版画这门技术或者说艺术,难以突破自身的历史外壳,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许多艺术家不得不用极端的态度放弃版画创作,企图在其它领域找寻出路。所以,中国的版画艺术从它转型的开始,就面临着许多问题,而开始了它的彷徨时期。
在中国所谓的文化革命时期,中国版画艺术一直是作为政治的附庸来获得生存空间,即便是那些早期的繁荣,也是在某种口号下进行的,这不但没有使中国版画在文化进程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而将版画排斥在艺术本体之外,致使中国版画艺术只是作为个人迷信的宣传工具,而失去应有的活力。由此,我不得不说新中国时期的版画艺术,纯粹是意识形态的,它并未给艺术带来什么。只是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以及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才从根本上使中国的版画艺术产生裂变,进而终结了中国版画由来已久的表达形式,开始在一种多元的格局中,进行对版画语言的重新探求。
事实上,当中国艺术出现转机的时候开始,其它媒材的艺术样式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日益成熟,很快成了批评界和理论界讨论的话题,同时,也有许多评介、阐释、界定和研究的理论文章不断出现在欧美等国的艺术刊物上,引起了世界各国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遗憾的是,中国版画并没有从这样的机遇中,呈现出自己特有的群体特征和风格,尽管画家们努力超越自身的局限,在内容和形式上吸取西方现代艺术的养分,并在其它的媒材中,索取适合自己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元素,但我们仍能感到中国版画在视觉影响力方面的缺憾。
作为一种幸存的技艺,如何适应新的时代精神而产生变化,同时有效地将现实与文化传统连接起来,进一步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就成了一个必然的前提。因为信息的流动,或多或少地都会改变艺术家对事物的反应,尤其是在这个接受信息和图象的全球化时代。所以,使我感兴趣的,还是那些混合的、杂交的、满是新意的版画作品。这样以来,才有可能从中证明当下艺术发展的症候。这也正是我在选择艺术家时,所采取的角度。我并不打算系统地呈现出中国版画所谓地域差异的样式或风格,也不想用时间段来规划出近几十年的版画发展现状,相反,我只是想让中国的部分艺术家在国际交流的开放空间中,各显神通地展开自己的版画实验,从而寻找出版画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可能性,或者说通过釜山这个国际版画节的交流平台,提供一种泛文化的多元视觉。并在差异的文化中,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也许,在媒材的界限已经显得模糊的今天,我还在强调“版画”的界限,并不是明智的选择,但我仍然坚持媒材在表现上的特殊性。而参加这次釜山国际版画节的中国艺术家,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出了版画艺术某些可以解读的范例。
韦嘉是多年来致力于“石版”创作的艺术家,太多的获奖凸显出他对版画技艺的迷恋,但这并不妨碍他从“印痕”中开发出深入版画本体语言建构的文化姿态。只是最近一个时期,他越来越简化了画面中那些关于“印痕”的形式情结,转而在观念和内容中去实现自我的妄想,在回避现实生活的约束中,强调出线、色以及“印痕”的独立性,进而营造出清新而有些唯美的画面。兰艳是一个有着叛逆性格的艺术家,对于她来说,版画并不是她唯一要的东西,基于同样的原因,她常常把版画作为她外延的创作手段,宣泄在装置里来表达观念,强调出女性心灵深处那些难以言表的体验。当她形象地把版画“印痕”植入在卫生巾、镜子、创可帖等日常用品时,暗示出女性化的敏感情绪,来诠释出她对女性主义所持有的态度和立场,同时,由于它呈现方式的扩展,使我们感到了将二维转换到三维的力量。就这而言,她在消解版画的形式方面,显得比谁都彻底。
肖娟和舒莎的作品都带有一种女性的气质,她们俩的共同点是:意象的诗意场景,和那些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元素。不同的是,肖娟是把传统的水墨直接腐蚀在铜版里,并用另一些机械性的符号拼贴在一起,来表现出她对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的理解。不过这些照搬的中国画元素,是否能表现出艺术家的初衷,而显得牵强。实际上,为了符号化的表明自己的个性特征,去拷贝过去的传统,未必是好的选择。所以,怎样强调出不同文化的差异,在自己的版画中创造出地域性特征的“印痕”,形成一种可期待的绘画性,肖娟还需要作很多工作。
舒莎是个自我意识非常强的艺术家,几何型的人物与物品有点类似抽象的坐标结构,简洁地把画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不加修饰的大量留白,又让我们想到中国文人对待艺术画面经营的虚空立场,加上深思、安详、洁身自好的“乌托邦”版画理想。尽管这已经被永远的遗失了。我在想,抒发来自心底的诗意怀想,用书写肯定比用版画这样的刻画方式更直接些。不过,试图在画面制造笔墨的幻觉,营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来解构版画已成定式的美学表达,这样的实践还是非常可贵的。
李帆是以中国当代都市生活作为自己创作题材的艺术家。身居北京的他不但感受了转型的变迁,同时他也用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立场,冷静地表达出他对事物的看法,只是在观念和形象上过于直白。
李仲,基本沿用了二十多年来中国版画在西方现代影响下所兼容的画面营造,他的创作不光带有俄罗斯绘画的痕迹,在心理的热情方面,又可以追溯到豪斯勒,而他有些超现实的时空转换中,又让我想到了达利。这样一来,即使是他继承了中国版画家惯有的形象表达方式,但也所剩无几。所以李仲的创作虽然并没有给我们太多的语言启示,但他却给我们提供了在全球语境下的某种文化变异方面的参照。
由此看来,我所推荐的中国版画家,并不都是有着地域文化特征的代表人物,他们只是在中国文化转型的特殊语境中,仍旧努力工作的艺术家,我不敢空泛的谈论中国当代版画的理想,因为重构版画艺术在视觉和文化上的影响力,似乎还很遥远。我想我们还不如脚踏实地的做一些有利于版画艺术发展的工作,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影响下,我们必须面对的文化交流。这样我们才能在被选择的共同的文化氛围中停留,促使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来源:网络
|
-
- 艺术家
-
- 艺术展览
-
-
- 艺术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