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09-15 15:55:59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无论从社会作用还是艺术发展哪个角度看,抗战时期的版画都是重要的阶段,它犹如时代的战歌,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催人为解放祖国而战,表现出版画家们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它也是艺苑中的嘉卉,体现着战时版画的辉煌成就。抗战的八年,没有哪个画种能像版画那样活跃,在国土沦丧、艺苑衰微之际,版画却异军突起,走出了它蹒跚学步的童年期,以众多的作品和渐趋成熟的态势,形成了新兴版画史上第一座高峰。
就整体而言,抗战时期的版画是一个结构多维的复合体,在沦陷区,在上海“孤岛”,在已成为殖民地的香港和台湾,作为炎黄子孙的版画作者,都为抗战、为抗战时的版画事业做出过贡献,但成就最著者,当首推解放区与国统区两个版画阵营。由于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不同,承担任务有别,两地版画体现出迥异的审美特质和艺术取向。
以揭露、批判为主旨的国统区版画,其战斗精神与抗战前的初期版画一脉相承,但在思想内涵的深化及艺术本体意识的增强两方面均有突破。抗日战争的爆发使版画作者从亭子间走出,参加现实斗争,广泛接触民众,突破了知识分子的文化圈。这不仅丰富了版画的题材,使刻划的形象更具真情实感,而且使版画作者在斗争中走向成熟,提高了精神境界和思想力,而外化在作品上,是使版画由原来的空泛、肤浅,而趋于充实、深沉。这只要把两个时期的作品略作对比,便可了然。如黄新波的版画开始运用讽刺、象征的手法,《他并没有死》、《孤独・流亡途中所见》等,既含蓄内在,又辛辣尖刻。
解放区木刻在两个方面,实现了新兴版画的历史性转折,一个是摆脱欧风束缚,民族风格的确立,一个是以史诗化的追求,表现时代的变革。中国的新兴木刻始于模仿,在初期因师法对象是苏欧版画,所以作品中也注重明暗投影、人物面部模糊,而缺少中国线刻艺术的简洁明朗。版画发展到今天,欧化与民族化问题似乎已无需讨论,但在一味模仿的初期,不改变这种欧化倾向就不能走向成熟,也无法满足当时服务对象的需求。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解放区的木刻家们,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新兴版画的发展进程。
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史诗性作品的产生,首先与时代变革有关。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改变了农民的命运和几千年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版画的面貌。《丰衣足食图》(力群)、《牛犋变工队》(胡一川)等作品就是通过对解放区新生活的真实概括,表现时代的变迁,揭示深刻社会主题的。为了丰富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有些作品常吸收文学的情节性因素,如古元的《减租会》、彦涵的《当敌人搜山的时候》等,似乎在向你讲述一个故事,通过典型情节的表现和典型人物的刻划,加深人们对社会生活的全面认识与时代本质的深刻把握,从而具有了史诗的价值。
解放区的版画成果繁硕,而且画家们的追求同中有异,古元的版画纯朴浑厚,具有浓郁的乡土味;彦涵善于表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以奔放生动取胜。胡一川大刀阔斧,在粗犷豪放中显示着套色版画的质趣。他们与国统区的版画家黄新波的内在深邃,荒烟的丰富细腻,王琦富有地方特色的风俗画般的情调等相比照,构成抗战时期版画姿容纷呈的艺术世界。
来源:网络
|
-
- 艺术家
-
- 艺术展览
-
-
- 艺术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