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冰官方网站
中国美术家网建站

        反观与省思――中国丝网版画的艺术历程(作者:齐凤阁 )

        作者:核实中..2009-09-15 15:21:59 来源:中国版画家网

            丝网版画是一个科技含量高、对媒材依赖性强的画种,是一个缺少历史积淀、但也没有传统负荷的版种。我国的丝网版画虽然只有20余年的历程,但以迅捷的步伐走出木刻版画的阴影,以顽强的拼搏摆脱工具材料等的困扰,在现代语言方式与东方文化精神的熔铸中走向自主,在丝网语汇独立品格的探索中走向自立,虽然近年来一直处于平原状态,但其潜在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其发展空间和前景是令人乐观的。
            丝网版画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钟声进入中国的,宽松的社会环境与开明的文化政策,为其发展提供了自由而广阔的空间。因此当其一落户于院校,便以崭新的姿态开始了艺术探索与试验。然而在初创期丝网版画还是经历了一段艰难的里程。首先,从创作条件来看,设备极其简陋,工具材料多为代用品,污染严重,质量不达标。因此第一代丝网版画家是在冒着身体受到损害的危险摸索开拓的。如果得知广军先生创作的中国第一幅丝网版画《秋天你好》是用油印机印制的,即使简单粗糙些,也不会否定其历史价值了。此外,丝网版画不像木版画那样有着悠久的传统与深厚的底蕴,画家可资借鉴的只是印染厂师傅印背心的经验,所以是在非专业状态中进入丝网专业领域的。在探讨丝网版画形成的过程中有一点不可忽视,即木版画对丝网版画的影响。由于第一代丝网版画家均为木刻版画家,在从事丝网版画创作前,已接受了系统的基础训练,并在木版画领域有所成就,这便从两方面影响了丝网版画。一是使丝网版画创作先天便具备了一定根基,另一方面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木版风格的影响。所以广军的《秋天你好》、《春风》(1979年)、陈聿强的《斑马》(1980年)等都明显留有木刻版画的痕迹是不足为奇的。
            中国丝网版画走出木刻版画的阴影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80年代中期的现代艺术运动为丝网版画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契机,整个美术界“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西方”的整体取向,使得没有传统重负的丝网版画在技法完善的同时,以相比其他版种更为开放的姿态广泛吸纳国内外的艺术养分,并自由地借鉴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发展速度蔚为可观。一方面纷纭的艺术思潮给丝网版画提供了丰富的、取之不尽的思想营养,另一方面,自由的学术创作空气也为丝网版画的多方探索提供了可能。因此,第一代丝网版画家在艺术表现上,既注重作品的文化含量,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又对西方现代艺术语素广泛汲取。如1985年以后广军的《采莲图》、张桂林的《御门》、《宫墙》、《长城》等古建筑系列,既内蕴着一种东方传统文化精神,又体现出现代艺术品质。而且各艺术院校丝网版画工作室相继建立,丝网版画技法知识在各地逐渐推广、普及,虽然工具材料问题仍未很好地解决,也未形成可观的创作队伍,但中国的丝网版画已经走出了蹒跚学步的童年期,进入了阔步前行的重要阶段。
            90年代中期以来,丝网版画呈现出三世同堂的新局面:第一代丝网版画家渐次成熟,第二代丝网版画家崭露头角,近几年第三代亦浮出水面。从知识结构上看,新一代的丝网版画家与其前辈存在很大差异,如果说第一代所接受的还多是传统教育的话,那么年轻的丝网版画家则是在现代主义艺术的洗礼中接受版画教育的。因此观念新,接受新事物快,注重物性探索,加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设备材料的改进,以及大量国外媒材的输入,使得丝网版画语境转换、图式更新、技法精进,加速了自身的现代化进程。
          在1994年的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上,丝网版画同时获金、银、铜奖,在此后的国家级大展及“三版”展中,丝网版画亦连创佳绩。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与中国网印及制像协会又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国丝网版画展,《中国版画》杂志与广州美院举办了中国丝网版画回顾展与学术研讨会,包括本次中国当代丝网版画20人展,都充分显示出这一年轻画种的活力与朝气。
            然而,毕竟丝网版画的历史尚短,加之对其本体语言特征及优势与创作规律研究不够,而使这一新的版种一直处于平原状态。如何处理好观念表现与社会效应的关系,习作与创作、印刷功能与复制倾向以及既发挥其设计与色彩优势,又处理好与一般设计与绘画的关系等,是摆在丝网版画同仁面前的一些新课题。相信:随着问题意识的增强与研究力度的加大,丝网版画创作一定会在反观与省思中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来源:网络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版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版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1. 艺术家
      1. 艺术展览
      1. 艺术观点
      Processed in 0.056(s)   5 queries